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ID:27117103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1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_第1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_第2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_第3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_第4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近年来,由于区域、城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家庭经济收入差距加大,伴随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和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巨增,高校中出现了相当数量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或难以支付教育费用的贫困大学生,社会和高校采取各种办法对贫困大学生给予经济资助以帮助其完成学业。目前在关注大学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积极心理学重视

2、人的潜能和人自身具有的积极力量,把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使命。这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对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积极心理学概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

3、论基础。心理学家KennonM.Sheldon和LauraKing曾经给了积极心理学一个明确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3个层面:(1)主观层面。从主观体验上研究人类的满意感,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地乐观面对未来。积极心理学认为,弹性个体会从消极情绪体验和压力中迅速有效地恢复,并灵活地改变以适应环境,就像弹簧那样伸缩、弯曲,但却不会损坏。  (2)个体层面。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

4、方论文联盟.L.面和积极特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勇气、毅力、宽容、创造性、洞察力等。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不必始终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应该发挥自己的优点,培养出各种卓越的能力。  (3)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关系良好的社区、以及安定的社会等,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和利他主义,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感受到最大的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其所存在的环境中获得和体现的,进化的环境塑造了人类的经验。  2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

5、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贫困生往往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很多贫困生仍属于埋头苦学型,与老师、同学缺乏沟通,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相对于其他同学,他们较少参与其中。久而久之,贫困生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坚强的外表与脆弱的心理时刻伴存。  (2)过强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感如影随形。  (3)独立的外表下掩饰的封闭内心。  (4)逃避集体活动,游走在大学的边缘。  (5)面临就业压力大。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

6、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路径  贫困生虽然都遭遇经济困难,但其心理状况却大不相同:有些贫困生在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沦为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1],有些贫困生却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出坚强勇敢、乐观拼搏的积极心理品质[9-11]。我们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改造问题,更重要的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付诸实践,让其充分体验积极心理、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带来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享受,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

7、的目的。  (1)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方能显示其助人成长的影响力。过去我们批评传统德育见物不见人,反观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就是常常以教育者的角度,而非以学生的需要去设计心理辅导内容,致使心理辅导缺乏针对性。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比较重视辅导活动的形式设计、技术运用,忽视贫困学生的反应和提问。以个别辅导为例,有的老师在进行辅导和咨询时,教师往往不是耐心的倾听贫困学生吐露心声和烦恼,而是经常打断,一味教导,听得少讲得

8、多,背离了辅导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因此,只有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知道他们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寻找到符合贫困生成长需求的辅导主题。  (2)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塑造贫困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之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一方面,通过对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