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体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阅读材料

叙事体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阅读材料

ID:27128940

大小:69.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1

叙事体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阅读材料_第1页
叙事体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阅读材料_第2页
叙事体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阅读材料_第3页
叙事体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阅读材料_第4页
叙事体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阅读材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叙事体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阅读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5全国高考1卷】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吋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Y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丫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

2、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试题分析】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坚持了在选材上贴近现实生活,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在立意上有多种选择等特点。所给材料是一则新闻报道,来源于多个媒体对同一事件、不同角度的报道。事件的基木信息是“女大学生举报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打电话”。各类媒体的报导主要冇以下一些角度:“女儿举报父亲”背后的爱与痛/看似无情实则大爱/好好劝说不必小题大作/这是一种“另类的爱”/重罚比举报靠谱/“中国好闺女”为何嫌奖金烫手/和谐以信任为基础,告密引起人人自危/媒体应秉持公德传播真和/“理”上往来“举报父亲”,多少子

3、女能做到?/点赞“女儿举报父亲”也要反省自身/就算领了奖金,你也是“中国好闺女”……在材料的筛选中,命题力求尽量保持事件原生态面貌,同时也隐去了一些枝节的信息,以便于学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整体的思考,而不致使注意力在旁逸斜出的信息中走向枝蔓和琐碎。作为事实材料,作文题仅用140字概括了事件的基木面貌,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理解和判断。材料主体内容涉及的范围看似不人,但对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却有预设:第一,在材料的表述上,借用新闻报道屮的“屡劝不改”、“迫于无奈”等说法,既证明事出有因,又拉近了考生对现实生活的

4、体验,有助于理解:事件虽特殊,道理却如常,显示出材料表述及解读的的平易性。第二,在立意的引导上,材料提供了不同行业及各类人物的反应,目的在于使考生对这•-事件尽快聚焦,进而产生对话的需求感。例如:小陈利用微博私信进行的举报,警方的查实以及对老陈的教育和处罚,网友的点赞和媒体的报道等,由此也为下文提出写信的任务创造了条件。具体分析整个事件有儿层推进:第一层是23岁的女大学生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这一核心事件;第二层是警方对父亲给予处罚,及之后对这起事件一一将私信公开到官方微博,使之变为公众事件;第三层是网友和媒体的加入,使这件事引发更大

5、范围的讨论。这就使材料有丫不同维度的讨论空间。围绕核心事件,可讨论的内容有很多。其实如果抛开当事双方的关系,在高速上开车打电话就是违规行为,举报就应奖励,违规就该处罚,这一点在任何人看来都无可訾议。此事之所以引发争议,焦点就在于:女儿应不应该举报自己的父亲。在有着亲亲相隐的人伦传统的中国,女儿举报父亲违法,是否冇悖伦理?能否称“大义灭亲”?可曾显“人性之恶”?是否是“情”与“法”之间的权衡与选择?以上这些都有辨析的必要。观察一件事的性质,不能脱离其起因、动机和结果。从材料看,女儿举报是在对父亲多次劝说未果下的无奈之举,其实质是通过

6、提高父亲的违规成木,引起父亲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迫使父亲文明行车,其动机和B的都源于良善与关爱,而非动机不纯的出卖,甚至不是情与法之间的选择,而是借助“法”,珍视“命”,表达“情”。还可以更深层次地追问,这一“女儿举报父亲”的行为如果会遭遇曲解和误读,是否也是社会中信任有所缺失的表现?健康的社会舆论应避免恶意的揣度和不辨就里的指责。当然,女儿的做法是否就是最明智的解决办法,有没有意气用事的成分,还可以怎样更智慧地化解矛盾不使亲情受损,都可以成为进一步思考的内容。此事的另一个观察角度,就是父亲在多次劝说后的依然故我。曾有报纸总结八大驾

7、驶陋习,“幵车打电话”便位列其中,这一类失范现象屡见不鲜。荀机边开牢边收发短信致过路老者死亡的悲剧就曾在身边上演,但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0.1秒的决策屮,人们选择了错误的行为方式,就是选择了侥幸,无缘无故地认为事故离自己很远。这种行为往小里说是忽视自己的生命安全,往严重了说是无视他人的生命安全。再深入地想一想,我们这个社会,不断有人抱怨缺少安全感,似乎集体处于对安全的焦虑之中,但同时乂漠视着自己可能带给他人与社会的不安全,这种复杂心理不也是可以探讨的内容吗?再有,文明出行一方面靠公民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靠制度的约束管理。安

8、全的维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对公共秩序的维护人人有责。警方也正是棊于这样的认识,将私信作处理后公之于众。可谓抓住契机,靠典型事件借公众舆论让遵规守法的理念深入人心。当然,除鼓励举报外,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方式加强监管力度,也有可商讨之处。因为如果规定没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