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doc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doc

ID:27135164

大小:44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1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东湖高中高二政治组郑世文2013年3月21日教学内容: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运用:把握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结合实例,运用联系观点分析生存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能力目标提升综合运用联系观点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自觉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联系的普遍性。难点:联系的客观性。教学方法和课时四大环节;2课时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2、【导入新课】展示ppt图片,学生谈感受,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观点。【独立自学】1、学生读记教材第一二目,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2、完成金榜的填空。【合作共学】1、理解记忆联系的含义。2、列举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及方法论要求。3、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是什么?【交流展示】在共学基础上,各小组交流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梳理归纳知识结构。一、联系的普遍性二、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形成后便独

3、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所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本课小结】督促学生熟记本课所学内容,加强检查【训练反馈】1、“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然而由于广西遭遇50年一遇的干旱,漓江水位持续下降,漓江河床大面积裸露,昔日秀美的漓江水景难觅踪影,旅游业因此受到影响。这体现了()A.事物联系是多样的,单一联系是不存在的B.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不可人为改变的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D.事物是运动变化的,静止事物是不存在的2、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

4、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第二课时【复习检查】提问检查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独立自学】1、读记课本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2、完成金榜的填空。【合作共学】共学探究:1、什么是联系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2、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交流展示】在共学基础上,各小组交

5、流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梳理归纳知识结构1、含义。2、表现。3、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本框小结】【训练反馈】完成金榜练习题利用一节自习时间练习评讲。【教学反思】:第二框题教学内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系统的含义与特征。理解:系统优化方法、综合思维方式。运用:结合实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才能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如何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培养综合思维,更好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力目标提升把握用整体与

6、部分、系统优化方法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方法,正确处理人生和社会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难点: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教学方法和课时四大环节;2课时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展示ppt图片,学生谈感受,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观点。【独立自学】1、学生读记教材第一目,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2、完成金榜的填空。【合作共学】1、全面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明确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交流展示】在共学基础上,各小组交流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梳理归纳知识结构。1、整体和

7、部分的辩证关系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本课小结】督促学生熟记本课所学内容,加强检查。【训练反馈】1、在机械设计中有“等强原则”,即设计一个机器零件要使每一个部分强度相等,这样机器零件的各个部分才会达到同等的使用寿命,不会因一个部分先报废而使其它完好的部分浪费。“等强原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B.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C.整体功能等于局部功能之和D.整体功能大于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