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

ID:27153377

大小:69.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1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_第1页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_第2页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_第3页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_第4页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16-18世纪是英国工业化前夜,也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重商时代”。在该时代的初期,英国还是个二流小国,商业不如荷兰,多数工业落后于法国。然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英国在地球上首先拉响了工业化的汽笛,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16-18世纪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加速资本积累、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6—18世纪的社会经济大变动中,英国面临三大压力。一是国际商战及货币资本短缺的压力。因为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社会出现了商业化变动

2、,货币的需求量曰趋上升。各国政府普遍认为利用各种条件争取贸易顺差保证货币多进少出是增加财富与实力、争夺国际霸权的主要手段。因此,国际商战日趋激烈。二是物资供给短缺的压力。十六七世纪英国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社会需求增长而社会供给却相对滞后,引起商品短缺,物价上涨。据统计,16世纪英国的商品价格平均上升了155%。三是人口过剩的压力。在地理“大发现”、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的影响下,全国掀起圈地狂潮。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取消对圈地的限制,法律本身成为掠夺的工具,地运动规模空前扩大。圈地运动造就资本主义大农场、大牧场的同时,

3、又使大批人失去土地、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从16世纪起,英国到处充斥着流民。仅从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来说,人口约有20万,而常年流浪的人口就有5万以上。在苏格兰,乞丐人数估计不下20万。他们四处流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威胁着英王朝统治的安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开辟一个国内具有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并能冲进国际市场的工业部门,将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的、人均产值很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的工业部门,完成国民收入由递减向递增的转变。英国政府认识到实力甚于富足的重要性。当其他欧洲人认为工业只是为商业服务的手段时

4、,英国的国王却提出“英国需要的,不是交换的价值,而是提高生产的能力”。而英国丰富的羊毛资源给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英国是一个岛国,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水草茂密,其牧场和草地能保持长年湿度。广阔的荒地长满石南属植物,很适宜畜牧业经济,尤其适宜绵羊放牧,其绵羊毛质量之高是欧洲少有的。因此,13、14世纪的出口贸易和羊毛是同义语,羊毛是国家的主要财源。1348年,羊毛关税收入达6万英镑⑴,1421年,羊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4%⑵。英国政府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优质羊毛、圈地所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和原有的呢绒加工基础等条件,借助政权

5、力量,进一步推动呢绒加工业的发展。第一,通过法令把圈地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导入羊毛加工工业。1576年法律规定:治安法官有权使用公款购买成批原料、羊毛、大麻等为穷人安排工作。法律还规定每个郡要办两个到三个工场,即感化院,收容有劳动能力的乞丐和流浪者。在羊毛产区还有另一救济方法,就是由呢绒商以低廉的工资雇用贫穷的劳工。不少贫民习艺所都办起了手工工场,也有不少手工工场办起了贫民习艺所。这些方法不仅吸收、安置了圈地产生的部分流浪者,缓解了流民问题,也促进了手工工场发展。正是这些“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为那些由于封建社会解体而被赶出土地的农村

6、居民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3)。因此,呢绒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为从根本上解决流民问题,完成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实现英国经济起飞打下基础。第二,努力吸收外国技术人才,改进呢绒生产工艺,赶超欧洲先进水平。在机器时代前,改进一个国家工业的基本因素不是资本,是有技术的劳动者。1271年,亨利三世宣布:“所有男女织工,不管是佛兰德尔人还是他国人,均可前来我国安全织布。”并对移居者赐于5年的免税待遇。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时期则利用尼德兰反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时机,大量接纳尼德兰工匠。她颁布法令,欢迎佛兰德尔工匠来英国定居,但每个工匠必须带两个英

7、国籍学徒。据估计,当时大约有三万名佛兰德尔工匠逃往英国。他们把精湛的选毛、染色技艺带到英国,改进了当地的生产工艺。16世纪初期一度衰退的诺威奇接受移民4000人,并迅速复苏,成为“新织品”的生产中心。1558年,2860名尼德兰人迁入英国,1563年前后1.8万名佛来名人迁入伦敦与桑威奇,1566年又增至3万人⑷。法国胡格诺战火制造了大批难民,英国为之敞开大门。1681年前后,为安置法国难民拨款1.4万英镑,1685—1687年为6.37万英镑,1694年是万英镑⑸。政府为了使他们能安居乐业,还为他们在伦敦郊区修建12所教堂。

8、1670—1690年间大约有8万胡格诺教徒逃往英国,约占伦敦周围居民的1/3(6)。一位议员曾这样问:“世界上曾有那个国家能像英格兰那样养育着如此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邦人?⑺”正是这些外邦人带来了新技术,给英国呢绒工业及其他工业充实新鲜血液,使之快速发展。当时,英国引进双股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