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

4.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

ID:27240473

大小: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2

4.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4.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_第2页
4.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_第3页
4.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_第4页
4.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_第5页
资源描述:

《4.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1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问说(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

2、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

3、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4、。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        致:表达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妒忌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5、  轻:轻视D.问之人以穷其短       穷:穷究解析:A项,“致”的意思是“招致,提出”。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问之人以试其能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取其有益于身而已C.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D.好学而不勤问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解析:A项,都是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答案:A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

6、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①②⑥B.①③C.②③④D.④⑤⑥解析: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答案:A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解析:注意“是”“非”“耻”“下问”“贤”等词和判断句式。参考答案:(1)肯定自己却否定别人,

7、这是世俗人的通病。(2)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不

8、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