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必修一).doc

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必修一).doc

ID:27244210

大小:932.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2-02

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必修一).doc_第1页
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必修一).doc_第2页
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必修一).doc_第3页
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必修一).doc_第4页
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必修一).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必修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易错点一对商周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错误典例1(2007年潍坊模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皇权至上②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④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细致、正确地审准题意,把握住“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商周时期的”;二是全面、准确的把握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商朝虽然实

2、行内外服制度,但是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权力。“皇权至上”是秦始皇建立皇权制后才出现的。③、④两项容易判断。【纠错】易错点一是容易忽略“皇权”出现的时间,认为商朝在内外服制度下,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就误认为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权力。易错点二是对内外服制度把握不透。易错点三是审题不细致。易错点二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把握错误典例2(江苏省姜堰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3、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说西晋武帝司马炎虽有心更换太子,但最终没有。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西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没更换痴愚的太子。【纠错】本题解答时,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忽略关键语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后晋武帝之所以不能更换太子,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

4、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二是错误的认为晋武帝是因为原来的太子天生痴愚,才想更换其他有才能的儿子做太子,所以认为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源是禅让制的尚贤原则,而忽略了晋武帝最终没有更换太子的事实。易错点三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认识错误典例3(原创)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B.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C.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D.先有分封制、后有宗法制【答案】D【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解答的关键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周王主要是在宗族姻亲内分封,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

5、,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同时产生,而不是先有分封制后有宗法制。【纠错】易错点是不能真正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认为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而不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易错点四对西汉郡国并行制的把握错误典例4(淄博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临淄是先秦和秦汉时期著名的大都会,在这里出土过“齐国钟官长”印(为掌管钱财之官)、“齐铁官长”、“齐铁官丞”印,及西汉初年带有“淄川王”、“胶西王”等字样的传世印泥(古时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的印章的泥块)。这些发现可以印证西汉时()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事实

6、B.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C.在各地设立封国的事实D.已经出现印刷术的事实【答案】C【解析】该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临淄是先秦和秦汉时期著名的大都会,治所位于今天淄博市临淄区。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淄川王”、“胶西王”,注意时间为“西汉初年”,综合上述信息,材料印证了西汉在各地设立封国的事实。结合其他事实,我们知道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一史实同材料也相互印证。【纠错】本题易错点一是误认为材料反映的史实是政治上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虽然材料中提到了许多地方政权的名称,但是结合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很容易排除B

7、项。易错点二是误判为出现了印刷术,其实结合印刷术的历史和材料的主题含义也容易排除D项。易错点五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认识不清典例1(原创)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各级诸侯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而郡县制下地方官吏被中央牢牢控制,有利于集权。A、B、C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郡县制的本质。【纠错】此题易对

8、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认识不清。分封制下,官员世袭,权力很大,容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集权;郡县制下,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易错点六对古代削弱相权措施的把握错误典例2(2006年天津文综卷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