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

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

ID:27266557

大小:6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2

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_第1页
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_第2页
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_第3页
资源描述:

《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黄福生(广丙崇左市扶绥县人民医院外科532100)【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6-0216-02【摘要】目的预防和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皮下积液。方法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引流、术后胸带加压扎,出现皮下积液后,及时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结果53例中,皮下积液9例,占16.98%,积液相对较少,治疗时间较短。结论术中操作和术后引流得当是减少皮下积液发生的关键,而及早穿刺和加压包扎是缩短疗程的首要措施。【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防治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

2、1],多发生于40〜60岁的女性患者,目前多以手术治疗(根治术)为主,辅以化学药物、放射治疗和激素治疗。根治术要求分离皮瓣范围宽广,创面较大,缝合皮肤后皮下留有一个很大的潜在腔隙。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2],木文总结了我院从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53例乳癌术后出现9例皮下积液的情况,对这一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木组53例,均为女性,年龄33〜70岁,平均50岁。均为2〜3期患者,其中2期33例,3期20例。根治17例,改良根治36例。纵切U15例,横切U38例,均为电刀切除,皮

3、下积液发生9例,其中积液直径在5—10cm4例,直径在5cm以下5例;积液位于腋下6例,锁骨下区3例。1.2防治方法手术创面彻底止血,在患侧腋下和锁骨下区各放置1根引流管负压持续吸引,胸带加小方纱胸外均匀加压包扎。术后4〜5天第1次换药,换药时不要推动皮瓣,若无皮下积液5〜7天且引流量少于10〜15ml/24h可拔管。皮下积液发生后,积液面积小时穿刺抽液,吸空后加压扎。以后每日或隔H抽液换药,需多次穿刺抽液。面积大、积液多时可敞开引流管或置输液管引流。操作吋严格无菌技术。1.3结果5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切口和皮下感染,9例皮下积

4、液的患者中,穿刺抽液6例,术后平均15天痊愈,敞开引流2例,置管引流1例,术后平均20天痊愈。2讨论2.1产生皮下积液的原因皮下积液为乳腺癌根治术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引起皮下积液的原因很多,主要为:(1)切除面积大,出血点多,加之止血不够彻底,容易形成皮下积血;(2)乳房的淋巴网其为丰富,如果术中未能将较大的淋巴管逐一结扎,将形成淋巴漏,致淋巴积液;(3)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部分脂肪组织因热损伤发生液化,冋吋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

5、多渗液。(4)术后引流管拔除过早、胸外加压包扎不均匀或过松,患者患侧肩关节过早或过度外展活动。2.2皮下积液的预防皮下积液一般在术后4〜5天出现,多位于患侧腋窝部及锁骨下方,减少皮下积液关键在于:(1)术中采用手术刀切幵皮肤及皮下组织,而后用手术刀游离皮瓣距离切U约5cm,然后再用电刀游离余下皮瓣,创面彻底止血,缝合切口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将己脱落的坏死组织冲洗掉。(2)为避免形成淋巴漏,在清扫淋巴结吋尽可能将淋巴管逐-结扎,对大血管和胸廓内动静脉肋间穿支的出血点用丝线缝扎止血。(3)引流管应放置在锁骨下方及腋下侧胸壁,从内

6、外侧皮瓣下缘分别戳孔引出、固定,戳孔不宜太大,缝合固定引流管后要不漏气,持续负压引流,并经常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4)引流管拔除吋间不宜太早,术后在保持引流管通畅有效的情况下,拔管一般在术后1周左右,S前国内普遍认为24h引流量<15ml吋拔除引流管比较合理[3]。拔除太早因皮瓣未与胸壁完全贴合,创面仍有渗液渗出。拔管吋应先拔内侧管,根据引流量一般2周左右再拔除外侧管,因外侧皮瓣位置低,积液较多。(5)皮下积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体质、肥胖程度、术后护理等都可能影响积液的发生。因此预防术后皮下积液要综合考虑,比如

7、科学奋效地锻炼患肢,术后早期在肩关节内收的情况下活动前臂及肘腕关节,促进血液及淋巴回流,也可以有效地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2.3皮下积液的治疗单纯皮下积液,经过几次穿刺抽液一般都能治愈,不需要拆开缝线引流;如出现堵塞,用注射器反复抽吸,必要吋可推入生理盐水冲开引流管堵塞处;合并皮瓣坏死吋应先使引流量减少,而后剪除坏死组织、换药等治疗;积液多、面积大或顽固性皮下积液,多因引流管不通畅引起,可考虑重新置管,拔出原引流管,沿原孔插人前端多孔的输液管到积液腔中引出积液,并均匀加压包扎负压引流。对于传统的积液区局部注射药物,因效果欠佳,且局部

8、刺激症状重,奋增加局部感染的危险,不主张应用[4]。参考文献[1】浓镇宙,柳光宇.重视乳腺癌癌前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259.[2】贾卫娟,苏逢锡,阿积圣.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126例的临床研究.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