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

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

ID:27268704

大小:42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2

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_第1页
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_第2页
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_第3页
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_第4页
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北方共同形成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集中体现了“开放兼容、多元并蓄”的岭南文化特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1]55而岭南叠山作为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也具有十分突出的美学表现。一方面,从“东学西渐”的历史角度来看,17、18世纪正是中国清代装饰风格与工艺技术对西方工艺美术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时期,输入欧洲的瓷器和版画都有假山的形象。广州是当时中国唯一的西方通商口岸,欧洲人如钱伯斯看到的主要是岭南庭园的建筑和叠山,一般在意境上比较刻露和具有剧性效果。[2]65约1557年间,Camocus在DrDrum花园以大块卵石在小丘上筑石窟,并筑亭于其

2、顶,颇具中国园亭趣味,是最早的外国人在中国所筑的石景。1655年荷兰人纽浩夫在广东境内Pekkinsa村庄(很可能是今天广州从化的陂下)所见的叠石假山,据测量其中一座破坏较轻者,至少还有40英尺高(约12.2米)。假山用粘土和类似粘土的材料堆积而成,形状逼真,令人惊叹。从假山造型的玲珑通透,飞岩悬壁,洞穴生奇的特征分析,很可能是运用“包镶”的叠山方法[3]302(图1)。随着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岭南庭园艺术对欧洲造园形成广泛的影响。18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园林就有了中国式的叠石假山,如斯杜海园林、斯道维园林、派歇尔园林。18世纪下半叶,英国图画式园林大都是在自然风致

3、园的基础上加上几处叠石假山的中国式局部。法国、德国的自然风致园园林也有叠石假山和岩洞,如宫廷丹枫白露园林、苏格罕版画及庞赛洪书里的小建筑物、歌德的魏玛公园和阿尔登斯坦园林假山山洞上的亭子。  图1 纽浩夫广东境内Pekkinsa所见的叠石假山  另一方面,从“西学东渐”的历史角度来看,清代西方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国古典园林,尤其在沿海一些对外贸易发达的商业城市,岭南庭园是其代表,其主人出于赶时髦和猎奇心理,多有摹拟西方。民国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华侨海外谋生致富后新建的邸宅和园林,也掺杂了不少西洋因素,反映在叠山置石的形式上,如陈廉仲公馆的“风云际会”石山、西园的“水晶宫”壁山等。虽然西方文化

4、的影响仅限于局部和细节,远未形成中西两个园林体系的复合、变异,但通过中西方设计艺术的比较似乎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岭南庭园乃至叠山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材料运用原则  从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到西方现代设计原则,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原则,都非常注重表现材料的本性特征。正如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赖特所认为:“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故事”,“材料因体现了本性而获得了价值,人们不应该去改变他们的性质或想让他们成为别的。”[4]45赖特特别注重在建筑设计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材料,充分表现材料的内在潜力和外部形态是他著名的有机建筑(OrganicArchitecture)观

5、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思想曾经受到中国和日本的影响。1928年赖特在《ArchitectureRecord》中对石材有更加深入的分析:“石材的基本特点是硬质,耐久和有重量感,因此应该用于形体简洁,体量巨大而宏伟的建筑。”同时也指出石料的第二特点:“天然纹理、色彩和微妙的线条,无论粗胚和磨光的石料都具有质朴的美,因此应像中国、日本和拜占庭的建筑那样,充分利用这天然的装饰性。”[4]46  而对于岭南庭园叠山艺术来说,其材料的运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首先,“就地取材”是中国古典建筑(园林)发展所必然共同产生的普遍现象,并且由于特殊的材料和方法而反映出各种独特的地方风格特色,客观存在的条

6、件决定材料的选用,而基于对材料的了解和认识决定整体的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叠山充分尊重和表现房山石、太湖石和英石等不同类型石材的自身特性,从而形成“北雄南秀”、岭南“玲珑多姿”的叠山艺术风格特征。这与现代设计大师赖特有机建筑理论中“材料决定形式”的原则有一定的相似。  其次,岭南庭园叠山非常讲究选材原则,即“相石法”。正如《园冶·选石篇》云:“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无窍当悬”。相石往往占叠石造山工作量的70%以上,所谓“主峰客脊,大兴小磝,咸识于心”,是叠石造山前对石材运用总体规划的理性思考。  再次,石性(石的自然属性)和山势(

7、石山之精神)两个方面是岭南庭园叠山材料运用的关键。正如太湖石具有瘦、皱、漏、透的特征,因而应该“以奇而求平”;黄石外形多平整少变化,应该“以平而求变”一样。岭南庭园叠山的英石具有嶙峋通透,皱折起棱,窝洞不透,突显瘦皱的特点。另一方面,英石体积细碎,开采时很难取得大块的石材。岭南庭园的叠石造景不大,石景一般以小块英石叠砌的手法来组成,稳定性较差。随着明清代叠山工艺技术的炉火纯青,岭南地区特有的“连镶带贴”的塑山叠山技法应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