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ID:27289459

大小:1.73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2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_第1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_第2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_第3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_第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考点精讲】1.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例如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在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性和强度。2.生态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

2、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3.环境污染:(1)全球变暖与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如下图所示:(2)臭氧层耗竭与自然灾害8【典例精析】例题(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

3、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思路导航: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知识点。第(1)题,由两幅图的对比可知,2003年冰原面积比1992年明显缩小,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原大面积消融。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从海陆相互作用看,海洋作用强于陆地作用,所以海岸侵蚀加剧。答案:(1)D (2)A【总结提升】用联系的方法理解侵蚀区和沉积区出现的自然灾害土壤侵蚀: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8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考

4、点精讲】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有可能改变灾情。8根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

5、000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的建筑密度加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量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综上所述: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典例

6、精析】例题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8(1)从1965年到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思路导航: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及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1)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

7、。(2)城市建筑规模扩大,地震易损程度高。(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4)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答案:(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2)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随堂练习: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  )

8、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④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思路导航:在自然灾害中,人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是受灾体,人之所以是最活跃的受灾体,是因为人的各种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易损性,也能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答案:B【总结提升】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总结8人类活动对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