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ID:27300571

大小:4.45 MB

页数:275页

时间:2018-12-01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_第1页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_第2页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_第3页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_第4页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总论各论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三章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温里药消食药止血药外用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驱虫药第七章第五章第六章目录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三章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第五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第六章中药复方药理第七章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各论第一章解表药第二章清热药第三章泻下药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五章芳香化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七章温里药第八章理气药第九章消食药第十章活血化瘀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十二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三章安神药第十四章平肝息风

2、药第十五章开窍药第十六章补虚药第十七章收涩药第十八章祛虫药第十九章外用药及其他总论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章绪论第五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第六章中药复方药理第三章中药药代动力学第四章中药毒理学第七章中药新药药理和毒理学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概念中药机体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医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二.学科任务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提高中药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三.学科性质药学(中药学)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桥梁学科中药药理

3、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药物学本草学药理学生化药理学时间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麻黄碱--拟肾上腺素提取–筛选20世纪50-80年代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效成分、新用途20世纪90年代研究思路、研究水平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面临的问题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第二章中药药效学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药性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四性的物质基础?药效学研究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临床:

4、热证中枢兴奋症状(表现)寒证中枢受抑状态(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改善动物实验:热证模型寒证模型寒凉药温热药单胺类神经递质兴奋抑制NADA5-HT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大鼠脑内TH活性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2.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寒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动物实验:寒证模型寒凉药心率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βH耗氧量阳虚证模型甲状腺切除体温温热药寒凉药可使交

5、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临床:热证、阴虚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寒证、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温热药、助阳药寒凉药、滋阴药改善动物实验: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最大结合点位数↑;M-R↓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滋阴药+温热药+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3.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6、血清激素水平、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速度、受体水平及亲和力、基础体温等寒凉药、温热药不同动物模型4.基础代谢热证、阴虚基础代谢率偏高寒证、阳虚基础代谢率偏低临床:血清T3、T4↓血清T3、T4↓↓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寒凉药、温热药“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模型动物实验:寒证、阳虚红细胞膜钠泵活性↓ATP↓临床:温热药改善动物实验:寒凉药温热药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红细胞膜钠泵活性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药理作用:发

7、汗、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解痉、镇痛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酸味药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苦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咸味药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