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ID:27313188

大小:62.1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2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摘要: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问题也突出存在: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等。相应的对策:加强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找回迷失的道德主体;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唤起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热爱;优化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德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关键词:高校德育;道德品质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02-0132-03《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德育的本义就在

2、于满足个体道德成长的需要,促进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而成就德性。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取得了发展,思想道德及价值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也面临着困境,表层的、容易引起警觉的有赌博、暴力等社会恶习的蔓延,深层的则是社会的“道德底线”难以坚守[1]。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德育问题的研究。一、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现状本文的研究对象:以重庆市某高校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抽取被试805名,涉及大一至大四的所有年级,年龄段为19-25岁,平均年龄21.91±1.3。该校的办学背景以及学校道德教育情况具有一

3、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一些大学生道德行为存在失范。表1的情况表明,该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基本情况较好,这与笔者在实地观察以及访谈的情况较为吻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心理素质、法制纪律素质得分偏低,而得分较高的是专业知识素质和政治素质一些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价值,而又受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的封闭以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限制,一些学生缺乏选择的能力,不知该何去何从,甚至随波逐流,实则是面对多元的价值,缺乏自觉能力、独立自主性、目的自主性,即道德主体的迷失[2]。同时,由于主流价值观的弱化和主流

4、价值体系尚待重建,带来了现实道德混沌和在道德选择上的茫然。主流价值观还必须时时吸收各种价值观中相对合理的成分以补充、改造和反思主流价值取向,在不断地选择和扬弃中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在这“选择的时代”中生活的人,必然需要有强烈的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自主选择能力,清晰地明了自己的权利、自由和相应的责任[3]。本调查也发现,一些学生对道德问题认识的迷茫,例如,“你认为目前大学生考试中,考试舞弊行为的情况如何?认为“极少数”的8%,“一般”占31%,“很多”占61%。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的淡漠

5、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甚至厌倦。不少大学生在上德育课时却在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看英语等书籍准备考研究生、出国、考“证”等。上海大学滕云教授在对“两课”教学有关问题的调查发现:从传统指标来衡量“两课”教学的质量是令人满意的。但在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只有50%左右的学生对课程的时事性和知识性感到满意或较为满意,不到25%的学生对课程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感到满意或较为满意。另有调查表明,“认真读过教材”的大学生仅占13%,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的说教味太浓,脱离了现实生活[4]。本调查发现德育课程在授课形

6、式上也存在问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占48.7%。而以“案例分析,讨论发言”等形式授课则较少。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调查中还发现,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状况与强化德育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主要德育工作者,包括了两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所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高,见表2。二是,德育工作者的职称、学历往往是最低的。而国外很多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不少具有博士学位,且经过严格的训练,职称也较高。笔者的调查表明,2003—2004学年,该校德育工作者中,见习期教师和助教职称152人,占学校德育工作队伍人数的82%,而具备教授职称仅2人,占1

7、.1°%。2004—2005学年,见习期教师和助教职称167人,占学校德育工作队伍人数的81%,而具备教授职称只有4人,占1.9%。二、当前高校德育困境缘由分析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的原因分析造成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有多方面原因,然而就其整个德育环境和深层次的原因而言,其一,“由于主流价值观的弱化和主流价值体系尚待重建,带来了现实道德混沌和在道德选择上的茫然。”一些大学生面对多元的价值,选择艰难,迷茫不己,甚至误入歧途。其二,反思我们的高校德育可以发现,在教育方法上,不少高校的德育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平常对

8、学生共性制约多,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能力的机会少,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疏导学生心理,防患于未然。而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学生在民族、文化、地域、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其道德伦理水平的差异及需求的多元性。其三,作为德育主体的大学生缺乏道德实践。现行高校德育尽管进行了不少的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知性德育的桎桔。学生很少有参加德育实践的机会。笔者的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