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测试语文作文佳作

2015年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测试语文作文佳作

ID:27358368

大小:71.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2015年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测试语文作文佳作_第1页
2015年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测试语文作文佳作_第2页
2015年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测试语文作文佳作_第3页
2015年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测试语文作文佳作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5年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测试语文作文佳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5年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测试语文作文佳作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裾要求作文。除夕,年夜饭后,家里人各忙各的。爷爷看看忙着用电话拜年的儿子,再看看低头用微信送祝福的孙子,不禁感慨':现在鞭炮不让放了,祭祖拜神也少了,连逛庙会、看舞狮也不多了,这年味儿真是越来越淡啦!"儿子放下电话说:"爸,新时代有新过法嘛,传统的过年习俗也可以改进啊。我看明年咱们就去饭店订桌年夜饭,又省事,又热闹。"孙子抬起头抢着说:"干脆咱们家明年利用过年时间一起出去旅游吧!"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温情在,

2、年俗转变又何妨?易晓颖广东实验屮学高三(18)班除夕时分,三代同堂,每每可见年俗的变迁。爷爷心里,是拜神舞狮的年味儿的逝去;儿子忙着电话拜年,不忘计划明年外订的年夜饭;孙子念叨的,是满满祝福的微信与年内旅游的新风尚......变的,是过年的习俗与形式;不变的,是维系家庭的温情。其实,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丰厚的民族情感,深深地植根于放鞭炮、祭祖拜神、逛庙会、看舞狮的传统节日习俗中,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它们曾在漫长的历史中发挥了凝聚举国人心的巨大价值,然而"变者,天下之公理"。社会生活的变迁,不可

3、避免地会磨去传统年俗的久远外売,电话、网络、微信的便利不知不觉中也会带走往昔年俗的人气。所谓年味’变淡"一一逛庙会看舞狮的人少了一一是历史的必然。然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当真是年味变淡的始作俑者吗?非也。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仅仅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现代的形式,最终效果还取决于人类。电话拜年,若能亲友间欢叙一场,又免掉出行不便,何乐而不为?微信拜年,即时互动,小小的红包传递浓浓祝福,又何尝不可?外出订年夜饭,于三百六十五天中放家庭一日无需做饭的悠闲,感受百千人同庆春节的喜悦,更是无可非议了。将物质生活的改善视为众矢之的,未免过于固步自封了。说到底,无论是日渐式微的传统年俗,还是方兴

4、未艾的新年俗,所承载的,都是千万个家庭欢聚的快乐温情。新旧更替之间,只要家人享受过年的过程,便是这个节日存在的意义。温情,简单却厚重,它蕴含的,是老人对儿孙平安归来的期盼。是父母对家人和睦、生活蒸蒸日上的向往,是小孩子对热闹和亲情的享受。在永恒的温情面前,一切的新旧年俗都变成了符号和工具,应为人所用,而不是受之钳制。试想,一味地追捧传统年俗或莽撞地沉溺于高科技拜年,如此本末倒置之举,又如何弥补在家人心中造成的失落和创伤?失去温情的"年〃,何以为"年"?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印记。中国人的温情,在年俗变迁的大潮面前,不应消褪。推而广之,所有的中华民族节日,发展的根本,应

5、当只是"温情"二字。国人啊,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教师点评:木文属议论文一等文。文章立意符合题意,见解深刻,中心突Hi。谢对提供的材料,作者并没冇简单地赞成传统年俗或新年俗,而是理性地提出自己的思考: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过年习俗形式的“变化”与维系家庭亲情内涵的“不变”,体现了对材料的准确把握和深入思考,这种思想性比简单论述材料己有的观点显然价值更大。文章第1段定h'd引述材料,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第2段从历史的角度论述过年形式变化的必然性。第3段强调新年俗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类己。第4段指出年俗承载的足家庭欢聚的快乐溫情,不必一味追捧传统年俗或沉溺T高

6、科技拜年。笫5段桁岀温情是屮华民族所冇节U发展的根木。第6段再次强调中心。文章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语言流畅。何是,可能由于考试紧张,文屮奋些词句尚需斟酌。(广东实验中学语文教师邓翅跃)专家点评:这篇作义把年俗放在“变”与“不变”中来考察: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在作者看来,这个内核就是温情。现在过年,放鞭炮、串门、祭祖、拜祌、逛尚会、看舞狮等让位给到饭店吃年夜饭、一家围少看电视、给亲則好友发短倍微倌等新年俗,这在一些老人眼里似乎年味尽失,似在年轻人看来却别冇趣味。作者没冇指责旧年俗,同时乂看到新旧年俗都不失“温情”这一实质,认为人们不极执拗于新旧年俗的外在符号,

7、表现了年轻人的包界和务实。作者用“温情”串联观点并贳穿始终,思路略无旁逸斜出,这是短文应有的聚焦技法。但结尾重S“溫悄在,年俗转变又何妨”,给人以狗尾续貂的感觉。(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何龙)新时代中的传统节日张家玲广州市第六屮学高三(5)班过去,每逢春节,孩子们欢天喜地地燃放鞭炮,做父母的总是充满虔诚地祭祖拜神,老人家们则常常聚在一起观赏舞狮表演......如今,一到新年,拜年电话便响个不停;微信、微博也被"新年快乐"连连刷屏,•当然,还有那各式各样的贺年明信片......的确,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过节的很多方式与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