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与防治1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1

ID:27420449

大小:3.08 MB

页数:81页

时间:2018-12-02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1_第1页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1_第2页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1_第3页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1_第4页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1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地下水污染与防治GroundwaterContamination马腾mateng@cug.edu.cn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市,鲁磨路388号,430074第四讲地下水污染评价目录1……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2……地下水功能评价3……地下水脆弱性评价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5……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引言: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地下水污染的特点决定了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地下水功能评价:评价地下水现实和潜在利用价值,各种利用功能地下水空间分布确定含水层遭受污染的脆弱性:DRASTIC模型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敏感带(A级)、缓冲带(B级

2、)和一般带(C级),并根据不同带提出相应的污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各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突发性事故31、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地下水环境质量一个具体含水系统内,地下水某些环境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地下水环境要素具体含水系统(或含水层)所含的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含水系统结构和状态2006-09-195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变化:(a)水量增加或降少(b)水质好转或恶化(c)含水系统结构稳定或破坏结果:引发一系列原生、次生地质环境质量问题2006-09-196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对地下水

3、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定量描述,即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个特定区域(或一个特定的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广义的,应该包括水量、水质及相关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狭义的,水质评价2006-09-197评价程序准备阶段组织人员与设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与监测分析(计划)阶段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目的与任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与精度评价与计算阶段评价方法与途径、评价模型、分级分区、编图建库调控阶段措施、规划建议,编制报告书等2006-09-19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分类2006-09-199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2006-09-191

4、0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2006-09-1911评价方法带附注的评分法1、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该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不包括细菌学指标2、对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3、对各类别按表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评分值Fi4、计算综合评价分值5、根据F值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指标评价类型注在级别定名之后。如“优良(Ⅱ类)”等2006-09-1912评价方法单项组分评分值类别IIIIIIIVVFi013610地下水质量级别划分标准级别优良良好较好较差极差F<0.80.8-2.52.5-4.254.25-7.20>7.202006-09-1913例题实例1995年洛阳地下水监测资料单

5、位(pH值除外):mg/L2006-09-19142、地下水功能评价地下水功能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资源供给功能具备一定补给、储存和更新条件的地下水的资源供给保障作用或效应,具有相对独立、稳定的补给源和地下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生态环境维持功能地下水系统对陆表植被或湖泊、湿地或土地质量的良性维持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生态环境出现响应的改变地质环境稳定功能地下水系统对其所赋存的地质环境稳定具有支撑或保护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地质环境出现响应的改变16地下水功能评价的主体完整流域的地下水系统由驱动因子(记作D)

6、群:驱动地下水系统变化的影响因子,如降雨、地下水开采状态因子(记作S)群:如水位、水量、水质响应因子(记作R)群:由于地下水系统(或功能)状态变化而相关能力或环境响应变化的因子组成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体系主要面向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平原区地下水系统17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18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分级标准19GFS(GroundwaterFunctionSystem)主窗口界面20实例:太原盆地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21实例:太原盆地太原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222324253、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地下水 脆弱性的定义1960年法国水文地质学家Marjet首次提出地下水污

7、染脆弱性的概念。40多年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Vrba和Zaporozec认为,脆弱性是地下水系统的本征特性,表征该系统的水质对人为和/或自然作用的敏感性大多数学者认为,地下水脆弱性可定义为,污染物从主要含水层顶部以上某位置介入后,到达地下水系统的某个特定位置的倾向或可能性地下水污染程度是由发生在从污染源到含水层之间的污染物的天然衰减过程所决定的。由许多因素决定,包括地质、水文地质、污染物排放条件及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等2006-09-192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