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伟大企业,迎接新时代.doc

寻找伟大企业,迎接新时代.doc

ID:27454190

大小:182.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2-03

寻找伟大企业,迎接新时代.doc_第1页
寻找伟大企业,迎接新时代.doc_第2页
寻找伟大企业,迎接新时代.doc_第3页
寻找伟大企业,迎接新时代.doc_第4页
寻找伟大企业,迎接新时代.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寻找伟大企业,迎接新时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寻找伟大企业,迎接新时代---要素价格理顺与经济转型长盛基金2008年下半年投资策略引言从全球来看,总体上以长波周期理论的角度来衡量,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减速与通胀上行的情况和上世纪60、70年代的全球经济“衰退期”比较相似。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特定环境来看,我们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归结起来,无论我们从何种口径进行比较,就全球而言,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岁月都将会逐渐被经济减速与较高通胀所取代。就中国而言,我们目前面临着在全球经济减速和高通胀的背景下如何崛起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上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增长质量的提高,这种增

2、长质量的提高隐含着在国内各种要素和环境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很多投资者可能都不愿意回顾上世纪60、70年代的失落岁月,更多的人会将那段时间和“漂亮50”泡沫破灭、石油危机联系在一起。很多人也会想起在道琼斯工业指数自1967年站上900点之后在随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内竟然都没有征服1000点这一关口。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研读历史的话,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知名跨国企业、很多堪称伟大的基金经理们也都是诞生在那个时代。比如掌管温莎基金31年之久的约翰.聂夫以及其后的掌管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彼得.林奇。而我们更为熟悉

3、的则是沃伦.巴菲特,其在1973年左右买入并长期持有华盛顿邮报,这已经成为投资界的经典案例。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同样是在全球经济的艰苦岁月期间诞生出了电视、汽车等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在与美国相关行业展开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全面性的胜利。以电视机为例,日本企业在美国本土摧城拔寨的气势令人惊叹,以至于到1991年美国本土就只剩下Zenith公司一家独撑门面。而日本却在此期间诞生出如东芝、索尼、松下、三菱等一批如今家喻户晓的电气类公司。在汽车领域,丰田汽车以其独到的成本控制能力、精益的生产方式以及高效的管理效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利润已经超出了世界三大汽车厂利润的总和

4、,丰田的成功对于我们转型期的企业来说值得深思和借鉴。新的时代,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也许前方的路并不会一马平川,也许我们会经历浴火重生般的痛苦抉择,但是我们相信在浴火重生之时也将是凤凰涅磐之日。怎样的一个新时代经济增速回落背景下的高通胀全球化IMF近期发布了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调低了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08和09年GDP预测。这也是自去年7月份以来IMF第四次下调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下调的累积幅度达到1.5个百分点。然而,与常理相悖的是,在全球经济陷入景气回落的泥潭当中时,通胀压力却反而与日俱增。2007年以来,和美国“次债危机”同样牵动全球投资者目光的另外

5、一词就是“通货膨胀”。现在,无论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无论是经济处于衰退边缘的美国,或是内在需求仍然强劲的“金砖四国”,通胀水平都在屡创新高。越南甚至因通胀失控而开始陷入了金融危机。通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产物。本轮自2007年以来的全球性通胀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时出现的,从目前的表象来看主要是在原油、农产品以及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逐渐形成,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IT泡沫破灭和“9.11”之后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实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整体经济结构转型的三大推手对比我国当前与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的数据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

6、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市场的地位等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两国在城镇化水平、汇率体系等方面虽然不具备很强的可比性,但是却也具有相同的趋势,如汇率的升值趋势等等。更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我们上部分所提到的那样:从全球的周期背景来看,目前与上世纪60-70年代的可比性也是最高的。回顾日本当时的发展经历,我们总结出三大因素,它们将共同推动我国未来在较高增长、较高通胀的背景下逐步推进整体经济结构转型。出口导向型模式从经济学原理来讲,高顺差占比是由于国内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结果。而储蓄率的高低和人口结构具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国的生育高峰出现在上世纪70-80

7、年代,而日本的生育高峰是出现在二战之后,即上世纪50年代左右。这一点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比不断提高,而人口抚养率逐渐降低。加之我国与当时的日本都采取了压低资源品价格、人力成本等措施来保持较低的生产要素价格,因此居民普遍出现消费不足、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烈的现象。而高储蓄率本身也为企业投资提供了较为充裕而低廉的资金,在过快的投资产生过剩的产能之后就向外部寻求出路。以上的这套发展逻辑我们无论从日本、亚洲四小龙还是到现在的中国都可以发现清晰的痕迹。其结果就是外贸顺差不断累积,而流入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导致国内货币被迫性的扩张,对内造成非常不稳定的货币环境,对

8、外则会频频出现与其他国家的外贸摩擦。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