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ID:27486787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4

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_第1页
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_第2页
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_第3页
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_第4页
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摘要: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其建立“世界工厂”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与其工业化进程相背离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比较优势开始显现并对中国开放型工业化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这种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端倪开始显现。必须充分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关键词:比较优势;世界工厂;竞争优势    1比较优势与早期中国工业化关系的简要回顾    建国后,我国政府迅即把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提上议事日程。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左右是许多国家工业化

2、起步的标志。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开始工业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和472美元(按1965年美元计算),而我国在工业化起步之初的195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50美元,大大低于上述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当时的印度(其19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0美元)。如此低的起点迫使我国领导人在面对我国工业化的起步时作出了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即以农业为代价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以此迅速建立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我国工业化在刚刚顺利走完启动阶段之后,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虽然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

3、已初步建立起基本独立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几乎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却已无法维持。工业化进程受阻的深层原因远不止于农业贡献的萎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前期基本上是游离于国际经济流程之外,没有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来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出现了工业化发展与比较优势的背离状态。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即便是有限的对外贸易也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外贸的动因仅是为进而出,量入为出,或者说以进口规模强制出口。所以,对外贸易不是从国际分工角度出发,而是属于一种非竞争型外贸方式。它考虑的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而是为了换

4、取必需的外汇来购买本国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设备,按照比较优势取得国际分工利益的作用不明显。这说明我国的这种工业化道路和比较优势处于一种背离状态。    2改革开放:中国“世界工厂”的端倪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毅然摈弃了前30年的传统封闭的工业化战略思想和体制,开始实施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开放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这时的工业化进程既要符合中国特色,促进国内工业整体发展;又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流中,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我国自身的比较优势,分享应得的贸易利益;并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和升级提升我国现代工业的水平,从而使我国

5、的工业化进程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由此必须使工业的扩张由依靠农业转向依靠自身的积累;要形成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主导产业,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在这种工业化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比较优势开始显现,这从改革开放后出口的结构性转变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大量的资源性产品,基本没有反映出中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8年开始结构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在出口的比重下降到30.3%,制成品中纺织品的比重下降到11.8%,两者合计只占42.1%;而服装的出口上升到10.3%,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部分机电

6、产品出口大增,其比重上升了1倍多,达到13.0%。到了1992年,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度达到最高峰,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20%以下,纺织品、服装、鞋等典型的劳动密集产品,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5.4%。说明我国出口实现了资源型向轻型化和劳动密集化的转换。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初具影响力,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3.1%。1994年,纺织品、服装、鞋三类产品的比重下降到33.7%,而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到26.4%,接近了前者的地位。到1995年,机电产品的比重已上升到29.5%,首次大幅度超过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成为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工业制成品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已达到85.6%,

7、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比较优势日渐显现的同时,也使中国“世界工厂”的端倪显露出来。到二十世纪末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世界最快的增长速度,1986-1996年GDP年均增长10.1%,约相当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水平。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以及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继续保持了7%-8%的增速,常被国内外誉为“一枝独秀”。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发展尤为迅速,1981-1996年和1996-2000年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各为12.1%和9.8%,分别超过了同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