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

ID:27506558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4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_第1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_第2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_第3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_第4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  主观的不予重视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的古代文明一样,已经不可避免的衰败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不必学王国维投水来祭奠这个文化的死亡,因为我们和西方文明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科学,也体现在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  我们曾经有过比欧洲灿烂得多的文化,这其中包括让李约瑟羡慕不已的科学技术,其中自然以四大发明为代表了。造纸术给西方平民带去了廉价的圣经读本,从而直接让罗马教会的宗教垄断破产,而发生在文艺复兴

2、时期的欧洲宗教改革正是西方走出黑暗的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起点。纸张作为思想的物质载体,它的普及对于启民智的效果不可估量。而这一切巨变,在造纸术的发源地,中国,没有看到。火药是西方迈向文明的又一个重要酵母。中国人用火药来做鞭炮,但是西方人用火药实现了军事上从冷兵器向热兵器时代的飞跃。没有西方殖民者的船坚利炮,就不会有甲午战争后中国的一败涂地。至于指南针对于文明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我同意《河殇》中的一个观点,即将西方文明看作是一种海洋文明,或者说蓝色文明,而中国则是一种内陆文明,或者说是黄色文明。苏晓康进一步认

3、为中国文化的救赎之路本文由.L.收集整理在于敞开国门,拥抱蓝色文明。姑且不看这样的说法对不对,我们只需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从哥伦布时代开始,欧洲列强的扩张都是从海上开始的。和陆地不一样,大海是一个能够极大地刺激一个民族想象力和野心的地方,你永远都想象不到海岸线那边会是怎样一个到处都是香料,可可,象牙,钻石的地方。在西方文化中,关于宝藏,海盗,船长,水手这样的叙事原型数不胜数。相比之下,中国的内陆文明却是一片空白!在今天,像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样文采优美,哲理丰富深刻的文章

4、似乎早已无人问津。取而代之的都是纯粹商业化下的畸形作品。以取悦为上,史实失真,内涵全无,戏说、大话一大堆。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在现在的社会寻找一种更加好的传输方式来求得发展,但不是仅仅那些戏说、大话就能解决的。蔡志忠的《中国古籍经典漫画》就是很好的找到了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良好结合点,但是恐怕知道蔡智恒的学生比蔡志忠的人多好多。试问既然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资料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还不去学习?  在教育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普遍忽略和贬低的现象随处可见,现在几乎没有几个青年人包括一些文学专业的学生

5、能够读懂古代典籍,也没有几个人还会对忠孝仁义理智信勇有所感触。比如在过去的某一时期,诚信曾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被我们拿来讨论,但事实上这个还需要讨论吗?我们的祖先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理论部分,然而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却逐渐淡忘了这个做人的标准,难道说儒学的这个观点就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吗?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既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那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就应该将其发扬光大。红学家冯其庸说道我们把传统丢掉得太多了,长此以往,寄托在

6、传统文化和传统历史中的民族精神也将被遗忘,这是最令人痛心的。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  陈卫平曾说过: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文化发展而来。而且中国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它具有其它民族文化所没有的特点和优点。由此可见,社会现象和我们的历史命运注定我们必须正视传统,以传统作为我们实践的起点,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跳到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去建设民族的新文化,也不能完全靠移植西方文化来代替自己的创造。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人应该牢记并实践鲁迅先生的话:将华夏传统的所有小巧的玩艺儿全部放掉,倒去屈尊学学枪击我们

7、的洋鬼子,这才可望有新的希望的萌芽。我认为,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没有任何人任何民族可以说自己的一套就是绝对的真理。如果我们承认宇宙和大自然是复杂的,那么,我们也就应当承认人类文化和价值观也应当是多元的,否则我们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西方走单极化的道路,其结果是多元文化的消失和单一价值观和文化样式的泛滥,而最终这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危险的选择!我们要相信在新的时代,东方这古老的民族,仍然有新的生命力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取长补短中获得发展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显然不是传统文化的简

8、单复活,但是必须内在地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科学地继承和光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性:精华和糟粕并存、真理和谬误混杂、进步与落后交织。因此,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从形式、内容、作用等多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挖掘、整理、阐释的转化,在继承中进行综合创新,使之保持传统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显然不能全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