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县云顶镇中学孙永生教学课件

东辽县云顶镇中学孙永生教学课件

ID:27630128

大小:1.42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01

东辽县云顶镇中学孙永生教学课件_第1页
东辽县云顶镇中学孙永生教学课件_第2页
东辽县云顶镇中学孙永生教学课件_第3页
东辽县云顶镇中学孙永生教学课件_第4页
东辽县云顶镇中学孙永生教学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辽县云顶镇中学孙永生教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东辽县云顶镇中学孙永生导入新课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辙、苏轼。有人了解苏轼吗?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

2、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写作背景: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同年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

3、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2、小组PK朗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户()欣然()愉

4、快地、高兴地念()遂()于是、就寝()卧、睡相与()散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内,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门想步()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明()清澈透明盖()表推测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5、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其写景有什么过人之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个月字,而无处不在写“月’,月光照临,庭下如积水,可见月光之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运用比喻,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一是因为月色很美;二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1)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

6、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2)删一删,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3.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

7、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

8、精神的缘由。合作探究赏月得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解的达观1、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2、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6、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课上小积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