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模型和干预

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模型和干预

ID:27652165

大小:93.5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05

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模型和干预_第1页
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模型和干预_第2页
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模型和干预_第3页
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模型和干预_第4页
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模型和干预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模型和干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模型和干预摘要: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Growth,PTG)是指人们在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由于对抗压力所引起心理的积极变化。本研究对国外创伤后成长进行归纳概括,论述了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如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益处寻求和意义建构。此外,归纳了基于不同视角的PTG模型,提出了促进PTG的干预策略,针对PTG实证研究中某些相关变量的测量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未来应着重于开展具备多个评估点的纵向研究,建构适用于不同人群的PTG理论模型。关键词:创伤后成长;理论模型;积极应对策略;益处寻求;积极建构分类号:R395佛教和希腊

2、悲剧故事中曾说过,“那些没有杀死我们的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在古代文学和哲学里也包涵了这一观念:对艰难生活的抗争会带来成长和积极改变,即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Growth,PTG)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面生活事件和情境进行抗争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它不是由创伤事件本身引起,而是通过个体在与创伤事件的抗争中产生的(Tedeschi&Calhoun,1995)。创伤事件粉碎并强迫性地重构个体的目标、信念和世界观,这对个体创伤前的自我认知以及社会认知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Tedeschi&Calhoun,1995,2004)。然而,许

3、多针对PTG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PTG会缓解心理烦恼,而另外的研究却认为PTG会加重心理烦恼,有学者提出应该重新理解PTG的涵义,即从传统的认知层面转移到行为层面上(Hobfolletal.,2007)。关于创伤后成长的测量,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构想从不同的角度编制了PTG量表。目前,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fPost-TraumaticGrowthlnventory,PTGI)(Tedeschi&Calhoun,1995)使用最为广泛,此量表共有21个条目,包括与他人关系、新生希望、个人力量、灵性改变和对生活的感激五个维度。后来的许多研究者对其维度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

4、析,如Taku,Cann,Calhoun和Tedeschi(2008)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PTGI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证实了PTGI的五因素结构;Palmer,Graca和Occhietti(2012)对患PTSD的越南人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同样验证并支持了PTGI的五因素结构;近年来,研究者对PTGI维度结构进行了提炼与发展,如Taku,Kimer,Cann,Tedeschi和Calhoun(2011)以日本青少年为被试得出PTG的两个因子结构,PTGI量表中的灵性改变为一个因子,其它的领域共同测量一般成长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9。香港学者Ho等(2013)年以香港

5、和台湾地区癌症患者为研究样本,汉化修订了21个条目的PTGI。由于中英文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及社会文化因素影响,Ho等修订的PTGI中文版为15个条目,4个维度:自我改变、灵性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和生活指向的改变,PTGI中文版的总、分量表信效度良好。研究显示,各国的创伤经历者均存在创伤后成长现象,包括挪威(Hafstad,Gil-Rivas,&Kilmer,2011),荷兰fAlisic,vanderSchoot,vanGinkel,&Kleber,2008)和以色列(Laufer&So1omon,2006)。但文化差异可导致其创伤后成长的维度发生变化(Weiss&Berger

6、,2006),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使用PTGI时需对其条目及因子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社会文化差异,创伤后成长的情况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具有宗教信仰的人群可能会在灵性改变上得分更高;而无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个人力量的改善上。因此,编制适合我国本土文化,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创伤性事件、不同时期的PTG测量工具,建立区域常模和事件类型常模,将对国内PTG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本文中,将对PTG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包括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因素、PTG的模型、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干预策略,探索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中的改进意见。1、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在对导致F

7、TG的心理机制或潜在路径的研究方面,有人指出应对策略是通往PTG的关键成分(Bussel&Naus,2010;Rajandram,Jenewein,McGrath,&Zwahlen,2011)。‘‘应对”是指个体从认知和行为上去控制、减少或忍受由压力事件引起的内外部需求(Bussel&Naus,2010)。Bussel和Naus(2010)认为“应对”有两大重要功能:处理由事件引起的压力(问题聚焦型)和调节情绪(情绪聚焦型)。Dekel,Mandi和Solomon(2011)发现,在面对创伤事件时,能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