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3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3

ID:27709547

大小:241.4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5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3_第1页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3_第2页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3_第3页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3_第4页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3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一、【知识网络】一、政治: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侵华史、抗争史)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瓜分。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和其他条约比较、结合条约内容分析影响)⑶影响: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义和团运动(1)背景:19W: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1.辛亥革命(四个一: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①武昌起

3、义:19H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②屮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屮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屮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③制定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FI的、意义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评价※(成--直接目的、败一根本目的)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④局限:两个没有二、经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

4、迁(一个时间、两个特点、三大企业、四个阶段、五点不利、六点有利)(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春)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没厂的限制。(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

5、条件。(2)表现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而粉业发展最快。①代表人物:张赛、荣宗敬、荣德生※主张:实业救国(1)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屮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迎令》,革除结辫陋习。④礼仪简化,显示!II平等、自巾等文

6、明精神。2.交通事业的进步(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己建成多条铁路,奐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A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三、思想解放的潮流41.维新思想⑴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②

7、民族危机加深。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来宣传维新变法。(5)意义①为戊戌变法奐定了思想基础。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共和思想:孙中山和三民主义(1)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2)提出:1905年,孙屮山在《民报•发刊词》

8、屮,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