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

ID:27732886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5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_第1页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_第2页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_第3页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_第4页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 [摘要]文学的特质决定了它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中国古代文学的使命不只是传递文学知识,它还要在青年学子的人格培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树立人格的理想典范,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建立起对高尚人格的认同,并以此为坐标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人性的纯美,可以净化某些不良世风投射在青年们心灵上的些许暗影。文学史上那些独特的生命个体,无疑会引导青年走向个性化的丰富人生。  [关键词]理想人格古代文学纯美人性独特个性    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塑造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使人类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性。这恰好是文学所要面临的课题。

2、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文学课程正是在对此一问题的思索中展开的,并且面临着新的困惑:文学课如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塑造出人格健全的建设人才?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问题。  一、人格的培育与文学  《辞海》记载: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常称为道德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格不是超历史、超现实的抽象,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特质。人格在心理学上亦称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两个方面,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

3、;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由于个人的遗传素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各不相同,使个人之间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方面各不相同,形成不同的人格,即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具有某种特点上,而且还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上。  再来看对文学的定义: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文学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人对自己生存方式的某种发现和体验,因此它是一种艺术创造,而非机械地

4、复制现实文学的形象不具有造型艺术的直观性,而需借助词语唤起人们的想像才能被欣赏。这种形象的间接性既是文学的局限,同时也赋予文学反映生活的极大自由和艺术表现上的巨大可能性,特别是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上,可以达到其他艺术所不可及的思想广度和深度。  人格的社会性及不同个体人格的差异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道德与伦理的说教很难真正打动年轻人的心灵,理想人格的培育更无从说起。文学特有的情感性、感染性以及它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它是成就孩子理想人格的最为自然和有效的方式。  二、树立人格的理想典范  发掘作品中的理想人格,以典范指引方向。《离骚》这首抒情长

5、诗之所以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人格美,一种执著守卫个体生命尊严的人格意识。但是,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热情地为他作传,赞之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离骚序》则曰: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对屈原人格有所贬抑。王国

6、维说:其(屈原)人格亦自是千古。  对屈原的不同认识与评价,与后人的人格差异有着直接的关系。司马迁与王国维等人对屈原的标举与景仰,反映了他们之间人生价值的认同坚持道义、理想与独特的人格高于生命。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所表述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简而言之,生命的价值才是他最重视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屈原为了人格的尽善尽美,为了保全其日月之志而怀沙投江,践行了自己怀清白以死直的生命诺言。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屈原的为人深深震撼着司马迁,可见在为人

7、和人格道德上,太史公是绝对认同屈原此举之价值的。在20世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王国维先生亦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班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但他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评价人物,定夺是非,其人格意识打上了更多正统思想的烙印,显然缺乏司马迁批判现实的胆魄。人格的高下差异,于此可见一般。这种认识渗透进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建立起对高尚人格的认同,并以此为坐标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三、揭示人性的纯美境界  叶嘉莹先生认为,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境界。陶渊明性格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任真。苏轼赞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

8、则隐,不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