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溢油灾害综合评价【文献综述】

沿海溢油灾害综合评价【文献综述】

ID:27757304

大小:6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5

沿海溢油灾害综合评价【文献综述】_第1页
沿海溢油灾害综合评价【文献综述】_第2页
沿海溢油灾害综合评价【文献综述】_第3页
资源描述:

《沿海溢油灾害综合评价【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信息与计算科学沿海溢油灾害综合评价随着海上石油运输量的增加,世界油轮进出港口次数也增加,船舶溢油事故也不断发生。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石油运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3位。中国港口石油吞吐量正以每年1000多万的速度增长。1977—1996年间[1]中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353起,平均每隔4天发生一起,溢油量超过10t的重大溢油事故65起,总溢油量超过3万to溢油事故频繁发生,给渔业、养殖业、旅游业等海洋经济业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使海洋环境、岸线受到严重污染,给海洋生态资源造成巨大损失。特别是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高增长态势,对经济发展与海运业发展及环

2、保极为不利。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严峻,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类(国家海洋局,2005)。其中,珠江口海域为严重污染海域。自上个世纪7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海洋环境调查,调查的海域主要为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以及主要的海湾等河口近岸海域,调查要素主要包括营养盐、重金属和油类等有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总量指标、存在形式、迁移转化过程以及污染程度的评价等。2004年,国家海洋局投入19.8亿元全面启动了“908专项一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3、,近岸海域的化学要素调查是其中的土要内容之一。按照“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肇事方及其所加入的保赔协会和基金组织应根据国际公约或有关法规的要求,对由事故导致的清除费用支出、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害给予赔偿。赔偿是否及时、是否足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溢油清除和环境恢复活动的效率和结果。溢油事故索赔涉及到的项目较多,索赔过程复杂,我国发生的溢油事故,由于在立法上的缺陷和评估理论方法的落后,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赔偿。同时由于赔偿不充分导致清污费用支付困难,清污队伍的生存发展难以维系,使溢油不能及时清除,许多潜在的损失不可挽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重视对船舶油污损害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4、抗溢油的应急行动对抑制污染面,减少与消除油污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首先就要做好溢油预测工作。国外许多学者纷纷以应用随机理论、模糊数学、物元分析等方法,对船舶海上溢油的发生概率进行有效的模拟和预报[4]。有文献采用1964-1992年间美国外大陆架的海上钻井平台和输油管线的溢油历史纪录及1974-1992年间的全球油轮的溢油历史数据对溢油发生率的估计进行了修正,溢油的发生率是用每生产或运输一个单位的油能引起的溢油事故的发生次数来表示的。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这些计算方法往往相对是简洁的,然而受到数据来源和历史记录的限制计算结果也是较为粗糙的。因为对局部的海域而言,其范

5、围内发生的溢油事件概率是非常小的,有时甚至没有溢油的历史纪录,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随机理论方法将受到限制,所以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局部海域的溢油概率分析。同时概率计算无法为溢油事故发生后实际的应急计划提供可操作性的决策建议。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相继开发了许多溢油动力模式,大量地建立预测和预报海上溢油及油产品在溢油发生海域的寿命和扩散的数值模式,并据此重点研究如何选择溢油抑制和回收系统的使用地点,以减少溢油对海域环境的影响,这为油污染的防治工作提岀有力的依据。经过30年的发展,溢油动力学模拟已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体系,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代基本上是扩散模式,主要是建

6、立了油扩散和挥发的模型,主要分析溢油的有限寿命,这种模式尽管延用至今,但可靠性不足;第二代模式由二维有限流体动力学和油在溢岀地的寿命分析所组成;如Johansen(1984)和Elliot(1986)能够准确模拟静风或微风时溢油的运动轨迹,但这种简单的公式不可能全面描述油膜运动过程中的动力机制以及油、气、水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第三代模式即综合溢油模式,由一套算法组成,它模拟油在三个方向的寿命和扩散情况,包括平移过程、扩散、表面传播、垂直机械扩散、蒸发、乳化和搁浅,能有效地预测溢油事故后油污的迁移归宿轨迹。较为经典的溢油模型有N0AA(1994)的AD1OS模型、Spauldi

7、ng(1994)的OILMAP模型等,它们都能比较成功地跟踪模拟弥散到水体中的油滴。自80年代以来人们往意到水质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于是提出了水质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这种方法采用“取小、取大”运算法则进行模糊矩阵合成时丢失信息太多,有时会使评价结果“失真”,其至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为此,近年来又有人应用灰色系统中聚类方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从而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分辨率,较好地解决了评价中的“失真”问题。如果从决策的角度看,水质综合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系统的决策过程。考虑到水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