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ID:27789397

大小:290.8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05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_第1页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_第2页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_第3页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_第4页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1917年迁至北京。)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胡适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重要人物,具有深远的影响。1910—1917年留学美国,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研究哲学,深受其影响。

2、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文章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陈独秀安徽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17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恶旧八

3、股,醉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1902年加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报》。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陈独秀主张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不过,陈独秀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明清小说是充分肯定的,他的“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的实际意义并非是全盘否定古典文学,而是将锋芒

4、指向“明之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古主义。文学革命的又一位先驱者周作人(1885——1967)周作人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发表《平民的文学》,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文学革命的又一位先驱者李大钊(1889——1927)李大钊发表重要文章《什么是新文学》(《星期日》第26号,1920年1月4日)。文章中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

5、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李大钊的努力,促进了新文学的理论主张有了长足的进展。新文学阵营演出了一场“双簧戏”为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仿照旧文人的口吻,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刊出。同时又刊出刘半农以记者名名义反驳王敬轩的《复王敬轩书》,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20年代新文学阵营与旧文学传统的

6、三次论争1.对林纾为代表的老牌守旧分子的批判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卓有建树。(他不懂外文,却与人合作,一生中翻译了欧美小说180种,共1200多万字。)但林纾的旧的文学观念十分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为维护封建道统,他撰文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表示要“拼我残年极力卫道”。新文化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林纾最终只能自叹老迈,寄慨将来,哀哀地收场。2、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辅、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

7、,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留学西洋,在美国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崇中国的古圣先哲,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3.与《甲寅》派的论争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在《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章士钊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群德,悉存文

8、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