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汗法治疗皮肤瘙痒

浅谈运用汗法治疗皮肤瘙痒

ID:27793520

大小:55.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6

浅谈运用汗法治疗皮肤瘙痒_第1页
浅谈运用汗法治疗皮肤瘙痒_第2页
浅谈运用汗法治疗皮肤瘙痒_第3页
浅谈运用汗法治疗皮肤瘙痒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运用汗法治疗皮肤瘙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运用汗法治疗皮肤瘙痒张琦敏1杨婵2陈明岭(通讯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00)【中图分类号】R25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246-01【摘要】:皮肤瘙痒是皮肤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目前对瘙痒尚无特效治疗,中医汗法通过开泄月奏理,促其发汗,使邪随汗解,从而达到止痒的效果。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正邪交争于肌表,且两者均不盛时,可微微发其小汗;里阳亏虚,阳气浮越于外,可温阳发汗;久虚亦可致身痒,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关键词】:汗法;瘙痒;伤寒论瘙痒是皮肤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瘙痒可为局限性

2、,亦可为泛发性,轻重程度不一,由轻微的蚁行感乃至不可忍受的剧痒。皮肤瘙痒是皮炎、湿疹、寻麻疹、接触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皮肤干燥症、浅部真菌感染、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糖尿病、胆汁淤积症、慢性肾病、肿瘤和艾滋病等系统性疾病重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牛活质量,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1]。引起瘙痒的原因不一,而瘙痒的神经牛理学机制一直未被阐明,近年研究结果证实存在与皮肤瘙痒有关的系统,包扌舌皮肤致痒因子、瘙痒的选择性受体、传入神经纤维和中枢神经系统瘙痒反射的特定区域[2]。在治疗上目前普遍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

3、紫外线照射治疗等,但效果并不明显。从中医来讲,可通过开泄腾理,促其发汗,使邪随汗解,即通过运用汗法从而到达止痒目的。《内经》对瘙痒的认识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有”风盛则痒”的认识,隋《诸病源候论》认为瘙痒多与风邪相关,”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腸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清《外科证治全书》指出,”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凡诸疮作痒,皆属心火,火邪内郁,表虚之人,感受风邪,袭人皮肤”;亦有”血虚风燥”、”湿盛则痒”等诸多认识。对于瘙痒的治疗,因”诸

4、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认识,故大多从阴虚血热论治,治疗上也多清热凉血祛风或除湿止痒,多使用寒凉药物,然而长期使用,必然导致正气受损,瘙痒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而张仲景却从汗法论治身痒,为我们提出另一个思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三处提到瘙痒。1、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条说明正邪交争日久,有八九日,表现在畏寒发热上,而此口寸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二者交争于皮肤而致身痒,此吋因正气已虚,故不能过汗,恐伤正,亦不能不

5、汗,否则邪无出路,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发小汗。2、”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搓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此条说明阳气浮越于外,故可见脉浮,面热赤,本是可以直接运用汗法而解,但又说”迟为无阳,不能做汗“,说明阳气亏虚,而《素问》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此处无阳能加于阴,无法汗岀,故出现身痒,此吋则要注意”无阳”,需要温阳发汗,运用麻黄附子汤。3、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条中”如虫行皮中”这是身痒的一个典型表现,其原因为”久虚故也”,但对于此处的久虚,因理解不同,治法亦

6、有不同。总结这三条,我们可以知道,正邪交争于肌表,且两者均不盛吋,可微微发其小汗;里阳亏虚,阳气浮越于外,可温阳发汗;久虚亦可致身痒。故治疗目的是止痒,而方法则是发汗。《素问·阴阳应象人论》记载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就是汗法应用的原则。而为保证”汗岀”,则要保证道路通畅,即阴阳升降出入的通道通畅;再次是阴阳充盛,方能”阳加于阴”。而汗法的临床运用上,《伤寒论》中广泛用于外感表证,治法上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利水发汗、温阳发汗、养阴发汗等。用法众多,同样也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比如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治疗茸麻疹60例,总有效率95

7、%[3],运用中药发汗法配合精心的护理是淤胆型肝炎患者皮肤瘙痒症状临床改善的保障[4];运用调营发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5]等。治疗皮肤瘙痒仍是临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很多医家治疗常用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有起效者,亦有顽固不治者,仲景所提出的汗法为我们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汗法是在对疾病有了整体认知的情况下,辩证论治,审证论因的基础上进行运用。皮肤病病位在皮,病性有实、有虚、有虚实夹杂,治疗上以发汗为主,结合病因,兼顾运用补益、祛风、利湿、活血凉血等方法,从而达到止痒的效果。参考文献r1]SteinhoffMartinenstoe

8、reus,Weohn,Schme1zMartin,Maud,BSiacute;r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