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公共领域”:从理想情境到理论框架

重新发现“公共领域”:从理想情境到理论框架

ID:27815596

大小:77.59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06

重新发现“公共领域”:从理想情境到理论框架_第1页
重新发现“公共领域”:从理想情境到理论框架_第2页
重新发现“公共领域”:从理想情境到理论框架_第3页
重新发现“公共领域”:从理想情境到理论框架_第4页
重新发现“公共领域”:从理想情境到理论框架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新发现“公共领域”:从理想情境到理论框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新发现“公共领域”:从理想情境到理论框架RediscoveringthePublicSphere:FromIdealSituationtoTheoreticalFramework作者:虞鑫作者简介:虞鑫,牛津大学屮国屮心博士后研究人员、清华大学紫荆学者,。内容提要:公共领域理论存在轻易弃用和随意滥用的问题。木文从公共领域的正当性和公共领域理论的可研性入手,对此进行回应。首先,木文回顾了公共领域的理论历史与理论内涵,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一个重要误读,即混淆通用了“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概念,此外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对立说”和“分立说”,公共领域理论的宏观和微观定位进

2、行了探析。接着,木文总结了公共领域理论的三个具体指向和范畴,分别包括公共领域的商品化、多重化和操作化,解决了理论的可研性问题。最后,木文提出公共领域的研究应当从作为理想情境的“公共领域”概念使用转向作为理论框架的公共领域经验研究。Therearetwoproblemsinusingthepublicspheretheory,whichrefertoabandonmentwithoutcarefullythinkingandrandomabuse.Thisarticleaimstogiveresponsestotheaboveproblemsfromdiscussio

3、nofthepublicspheretheory'slegitimacyandfeasibility^First,thearticlereviewedthetheoreticalhistoryandconnotationsofthetheory,pointingoutsomemisunderstandingofcivilsociety,statc-societyrelationshipandmacro/microanalysislevels.Second,threespecificdirectionsandcategoriesofthepublicspherethe

4、orywassummarized,containingthecommcrcia1ization,multiplicationandoperation,whichsolvedtheproblemofthefeasibilityofthetheory.Finally,thisarticlesuggestedthatthepublicsphereresearchshouldshiftfromsingleconceptualusetoempiricalstudies.期刊名称:《新闻春秋》复印期号:2017年04期关键词:公共领域/国家与社会关系/舆论商品化/双重公共领域/

5、协商民主publicsphere/state-societyrelationship/comniercializationofpublicopinion/two-trackpublicsphere/deliberativedemocracx^〃公共领域"的弃用和滥用同时发生在当代中国学者的理论叙述中。主张弃用者,多认为公共领域产生于欧洲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之中,私有财产、独立社会等公共领域的生长机制与中国历史上国家与社会一体的特性并不适用;与之相反,也有相当学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尤其是信息技术提供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中国逐渐出现一个独立于国家的

6、市民社会,"网络公共领域"作为公共领域在中国的替代方案将会成为对抗公权力的重要空间——在这些叙述中,〃公共领域"成为一个信手拈来的概念,并且常常与〃公民社会"互相混用。无论公共领域理论的"水土不服〃,还是网络公共领域的"替代方案",看似造成了公共领域理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然而其本质却指向了一种"历史终结式"的理论话语。对于中国是否存在公共领域的理论兴趣,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西方学术界[1],西方学者解释为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样的〃社会转型〃没有发生在中国,得到的解释就在于中国缺乏强大的市民社会——一个由批判知识分子、教堂和宗教组织、自主的工会团体、反对党组

7、成的市民社会。[2]沿着这一思想脉络,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变革力量的想象资源,也被运用于对再造中国公共领域的叙述中了。可以说,无论是讲述历史否认中国公共领域的存在,还是面向未来想象中国公共领域的发轲,〃公共领域"的弃用和滥用其实都是一种神话,〃被肆意标榜,任意滥用,凡是对抗政府的、公民参与的意见和行动都被轻易打上了,公共领域的标签…⑶。公共领域的上述神话,其论述基础在于否认中国语境下〃社会"的存在。然而不难发现,早期的西方学者在尝试论述中国是否存在公共领域这一问题时,恰恰采用了一个非常西方语境的〃社会"定义:批判知识分子作为意见领袖、教堂作为组织动员网络、工会和反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