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

ID:278236

大小:7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7-17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_第1页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_第2页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_第3页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作者/来源:长桥中学课题组    发布时间:2004-03-16背景:  2003年9月,长桥中学在经过了一个酷暑的洗礼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外在的变化相对于内在的变化更容易些。”长桥中学的每个人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把学校建设成为长桥地区同类学校中具有较高教学质量,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公办初中校。在学期初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童校长说:“我们的生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的教师却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及有针对性的教科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童校长的话解答了我们心中

2、的疑问。  2003年9月,我校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签约。寻求教育科研支持,走上了“研究改变学校”的道路。短短的几个月,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教师基本情况:  L老师,1968年9月出生,祖籍江苏铜山,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大学本科学历,1993年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有两年班主任经历。  L老师是一位工作非常认真的老师。他的备课笔记字迹工整,内容具体。可他的付出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原因是他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语言问题。他的语速较快,而且有较重的方言口音。学生反映听不懂,也听不清;二是教学管理能力。他的控班能力较弱,教育教学的方法比较传统,

3、思想比较陈旧。而且他从来也没有想过通过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去吸引学生。所以,长期以来,他一直是历任领导关注的对象。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曾外借一年。2002年9月回到学校后被安排上一个班的数学课。在教科研中成长:  L老师今年任教初二一个班的数学。本学期《基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率先在初二数学备课组进行。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老师,L老师别无选择地参与了这次教科研活动。  第一轮课,L老师与同在初二数学备课组的P老师和Z老师,选择了“反比例函数”这一内容。L老师的课被安排在P老师后Z老师前。    附表一: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类别具体划分P

4、老师L老师Z老师频次百分比频次百分比频次百分比教师提问类型1.常规管理性问题926.5820.537.12.记忆性问题1955.92461.53378.63.推理性问题411.8615.437.14.创造性问题25.90012.45.批判性问题0012.724.8挑选回答方式1.提问前先点名0000716.72.提问后叫学生齐答1955.92564.1511.93.提问后叫举手者答38.800004.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0012.62764.35.提问后改问其他同学000012.46.其他方式1029.41333.324.8学生回答类型1.无回答411.81641.03

5、7.12.机械判断是否1235.3615.4511.93.认知记忆回答1338.21025.63276.24.推理性回答514.7717.924.85.创造评价性回答000000教师理答方式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617.61230.8614.3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617.612.6003.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回答1338.22256.42559.54.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鼓励和称赞214.30049.5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0000006.以非语言的形式进行理答0025.1007.追问411.812.6614.38.理睬38.812.612.4停顿1.提问后,没有停

6、顿或不足3秒2882.4391003890.52.提问后,停顿过长0000003.提问后,适当停顿35秒25.900004.学生答不出来,耐心等待几秒411.80049.5  从上表的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L老师的课存在以下的一些情况:1、将可提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问答,虽然这样做有利于扫除教学中的障碍,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2、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推理性问题次之,极少有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3、学生齐答比例很高,说明多数是低效问题。4、几乎没有对学生的鼓励、称赞,时常有打断学生或消极批评等情况。5、提问后几乎没有停顿,不利于学生的思考。6、

7、基本上未提问不举手学生,学生中的问题暴露不够,学生个体差异未被充分关注。  我们课题组在对三位老师上课统计情况进行反馈时,L老师的态度相当诚恳,他认真记录了有关数据,并对大家指出的在他课上反映出来的“自问自答”这一最突出的问题表示接受和认同。  第二轮还是由以上三位老师上课,内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习题课。课题组在第二轮的活动中改变了观察、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转而采用课后的学生练习反馈,并对3个学生(好、中、差各1人)进行了访谈。  (由于时间仓促,没有整理L老师第二次上课的统计表。如果整理出来,能与第一次作比较,也许能更明显地看出L老师的改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