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报酬与经济增长第二组

规模报酬与经济增长第二组

ID:27844175

大小:375.01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8-12-04

规模报酬与经济增长第二组_第1页
规模报酬与经济增长第二组_第2页
规模报酬与经济增长第二组_第3页
规模报酬与经济增长第二组_第4页
规模报酬与经济增长第二组_第5页
资源描述:

《规模报酬与经济增长第二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报酬递增经济学参考文章:贾根良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80年代中期以来,新增长和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以及布赖恩·阿瑟对报酬递增“路径依赖”过程的处理,重新引起了人们对报酬递增理论的浓厚兴趣。但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前者试图通过外部性概念把报酬递增重新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后者强调历史、偶然事件以及制度等因素的重要性,放弃了均衡分析的方法。报酬递增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对此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当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以后,除极少数几位经济学家继续在探索报酬递增通向解释现实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以外,报酬递增

2、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几乎被完全清除出去了,以致于主流经济学不能解释诸如不确定性、创新、技术和制度变迁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不能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什么长期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不能解释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持续提高生活水平的原因以及国家间生产率增长的趋异,不能解释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与危机,更不用说面对前苏联东欧巨变这样重大的现实问题了。一、理论先驱:斯密和马克思亚当.斯密长期以来,报酬递增在经济理论中之所以处于不稳定的地位,从思想发展过程的承续角度来看,源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两种不同理论思路,“斯密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经济均衡和经济进化的两种理论”。卡尔多认为这两种理论分别处理了市场的配置功

3、能和创造功能。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在《国富论》中没有明显的冲突,但当边际主义开始致力于分析上的精密化时,斯密未能把这两者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所导致的种种矛盾就凸现出来了。《国富论》就是围绕两个不同经济分析领域的定理展开的,即生产中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新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斯密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这种自我持续的增长过程来自于这样的事实,即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这是一种累积因果的过程。然而对这种循环累积因果过程的认识,只是后来由杨格在其经典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1928)中完成的。斯密在《论分工的原因》中提出分工累积发展

4、的原因在于人类的交易倾向,结合《道德情操论》等著作,很明显对斯密来说报酬递增的深刻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合作行为,而合作问题本质上是制度安排及其变迁问题,除马克思以外,这个问题在报酬递增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重又引起了人们对分工问题的兴趣,但由于其新古典方法的局限性,我认为它对报酬递增的处理是不妥当的斯密分工理论的另一重要遗产是,它把报酬递增的源泉归于技术变迁。在斯密的理论中,技术变迁是以分工展现出来的。与新古典经济学把技术变化看作是“生产函数”的移动不同,斯密把技术变迁看作是生产实践改进的过程,它来自于经验积累,或协作效应的提高,更好地生产方法,技能培训以及

5、机器的采用等。机器的采用替代了劳动,开辟了新的产业部门,以至于使科学技术、现代实验室成为越来越细密的产业部门。技术变迁以分工加速知识积累的形式,成为报酬递增永不枯竭的源泉。一般均衡理论与斯密理论框架的不一致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假定是规模报酬不变,在斯密的均衡理论中这隐含地包含在单独由生产成本(不考虑需求)所决定的“自然价格”概念之中,对新古典经济学来说,这明确地存在于同质和线性生产函数的假定之中,这个假定对完全竞争和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来说是公理性的。均衡理论的静态性质导致了报酬递增与其框架不相容。因此,施蒂格勒感叹道,斯密定理造成了一个两难境地,“如果确是市场规模限制了分工,那

6、么典型的产业结构就必定是垄断的;如果典型的产业结构是竞争的,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或无重要意义。这两种情况难以否认,”这似乎是一个难解之谜。马克思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与新古典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相容的就分工理论而言,马克思比古典经济学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的不均衡过程,不仅以分工概念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技术变迁,而且提出了一个报酬递增导致资本主义内在演进的宏大理论。马克思用分工的发展分析了资本主义技术发展的阶段,把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两个历史时期,工场手工业产生于分工原理应用于仍未机械化的产业,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导致了机器和大工业的诞生,这明显地包

7、含有技术发展的演化性质,但机器大工业以生产资料为起点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注:马克思:《资本论》,第40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使之本质上有别于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了市场规模对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将受制于生产技术的性质。马克思从技术特性上把工场手工业区分为混成的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前者马克思使用钟表手工业做为例证,其生产组织方式可以采用包买制,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