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老子的处世哲学

[文学]老子的处世哲学

ID:27853969

大小:1.44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8-12-04

[文学]老子的处世哲学_第1页
[文学]老子的处世哲学_第2页
[文学]老子的处世哲学_第3页
[文学]老子的处世哲学_第4页
[文学]老子的处世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老子的处世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儒道简单比较儒家注重社会、世俗儒家重秩序、规则儒家重进取儒家胜在刚道家更注意自我、精神道家讲自然、自由道家讲谦退道家胜在柔等等对老子的评价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纪晓岚有八字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魏源:老子,救世之书也;严复: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鲁迅说:“不读《老子》,不懂中国的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托尔斯泰;孔子对我的影响很大,老子对我的影响巨大。老子在近代被世界各国学者称之为“东方的巨人”、赞誉为是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甚至等同于耶酥。当代著名哲学家

2、张岱年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这些盛誉,他当之无愧。对老子的评价林语堂说得更有意思,他说:“我觉得任何一个人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聃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孔子去

3、世一百多年后,周太史儋(dān)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关于“老子”之称有二说:一说“老”是尊称,称“老子”犹后人所谓老先生之意。一说“老”是姓氏,当时称“子”的如孔子、墨子、曾子、孟子、惠子等,都是在姓氏下加一“子”字,如此,老聃当是姓老。古有“老”姓而无“李”姓,老子姓李名耳之说始自汉代,或许是由“老聃”两字转出亦未可知。“老”和“李”古音同,“耳”和“聃”字义相应,《说文解字》曰:耳长大之意。老聃之为李耳,正犹荀况之为孙卿。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其地在今河南鹿邑县东,毗邻安徽毫县。苦县原属陈国,公元前479年,陈国为楚国所灭,其

4、地遂属楚国,所以司马迁才说老子是楚人。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掌管图书文献档案,所以现在人们多说这个官职相当于国家图书档案馆的馆长。“守藏史”又称“征藏史”、“柱下史”,属于周王朝的史官。老子其书《汉书•艺文志》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老子之道《老子》中出现七十余处共有三个意思:一是“说”的意思二是道路三是老子的专门用语。它是老子思想和哲学的核心①道有形而上的特性。首先,道不可言说。《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5、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次,道是混一和自足的。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都是不清楚的意思,指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形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暗昧不清之意),其中有精(指精气)。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都是真实之意)。”再次,道不属于形器世界,没有确切的形体,没有确切的称谓,人们也无法用感官来感知它,是一种超现实的存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十四章)②是万物本源和归宿。它生于天地之先,是一种绝对的、恒常的状态:“(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6、浑然一体),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分指无声、无形),独立而不改(不依外力存在),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它产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③是万物循行的规律。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是贵柔尚弱,谦下不争。如三十六章说“柔弱胜刚强。”

7、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处世哲学之一: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六十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王安石论成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认为成功的因素:志: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当时“积弱”、“积贫”的状况,力:《宋史》说他“属文动笔如飞”,“议论高奇”物:宋神宗、欧阳修、司马光等人支持失败原因就在于“急进”。他有一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