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镇教育,实现校际联动发展

构建大镇教育,实现校际联动发展

ID:27880468

大小:7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6

构建大镇教育,实现校际联动发展_第1页
构建大镇教育,实现校际联动发展_第2页
构建大镇教育,实现校际联动发展_第3页
构建大镇教育,实现校际联动发展_第4页
构建大镇教育,实现校际联动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大镇教育,实现校际联动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大镇教育,实现校际联动发展摘要: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深刻分析了不均衡的原因,并结合忠县集团化办学思想,强调按区域组团,在布局调整,规范管理,优化队伍,创建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大镇教育;联动发展;区域集团化办学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39-02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忠县提出了集团化办学的构想。通过名校带弱校,形成"1+1"或"1+N"的办学模式,实现校际融合,共享优质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目的。

2、这种模式对薄弱学校的发展冇一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但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发展趋势,应加大农村区域集团化办学的力度,建立真正的教育〃航母编队"和"联合舰队"。1.农村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和成因自撤区并乡建镇后,以前县、区、乡三级办学格局被现在的县、镇(乡)二级办学格局所取代,学校直接受县教委统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大量生源从农村涌向集镇,集镇涌向城市,城市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急剧萎缩。这一突出矛盾,不但造成人量教育资源浪费,更影响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宂其原因,有以下几

3、点:1.1城镇建设加快是客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量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转移到城镇,一方诎给城市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城镇学校生源不断膨胀,班级规模继续扩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农村学校不断萎缩,甚至因生源短缺被迫撤并。1.2教育需求提高是关键。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更加强烈。有的村民存在攀比心理,不惜舍近求远,到城镇买房造屋,投资兴业,送孩子上学,甚至想方设法租房陪读。1.3校际生源争夺是推手。按照现行政策,国家对学校的公用经费是按学生人

4、数核算。一是学校为了自身利益,总希望尽可能增加学生,扩大规模,以使学校能多划拨公用经费。二是"大学校"、"大效应"的"大"观念主导校长的办学行为,这使得本来生源就差的学校难以自保。1.4资源配置不均是障碍。弱校之所以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资源配置不均。一是教育设施配置不均。名校强校"精装打扮",成为贵族的摇篮,弱校小校"拄杖踟蹰",成为贫困的象征。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在偏远农村学校,一些新教师不安于现状,工作不了多久,便想方设法流向条件好的学校,一时又得不到补充。不但音、体、美专职教师不敢奢望,就是语文、数学基本的学科教师都

5、无法补充,导致基本课程都不能开齐,学校只能请代课教师。1.区域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和作用就目前看来,区域集团化办学就是在全县范围内,以乡镇为单位,实施大校带小校的布局调整,达到平衡资源,联动发展的目的。这样组合的优势在于:第一,兼顾了校际间地域的相近性。乡镇区域学校之间,无论是办学条件,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趋于等同。第二,有利于平衡校际间的入学压力。通过区域内划片招生,缓解屮心校的入学压力,更能保证其他学校的优质生源不流失。第三,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区域内合理进行流动,解决教师职称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工作有自

6、豪感和成就感。第四,最大限度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区域学校之间同年级同考核,增加竞争力,增强可比性,带动弱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区域集团化办学的策略和举措3.1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化解校际间利益冲突。3.1.1优化学校布局。要按照"优化布局、创建名校、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的要求,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要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使优化教育资源的过程成为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过程,让处于各层次的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高位平衡,形成规划和村镇规划相协调、结构完善、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优质高效校网布局。3.1

7、.2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制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标准,使每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在发展中有章可循,也可以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屮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3.1.3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在摸淸底子的基础上,制定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分期分批地逐步实施。打破按学生人头拨公用经费的制度,参考学校师生比和办学条件,以及学生户籍区域状况等指标划拨公用经费,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要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寄宿制学校的经费,切实解决好学生的

8、住宿、饮食问题,强化学校安全工作,提高寄宿管理水平。3.1.4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要加强宣传和政策规范,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认识;要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保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