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ID:27887980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6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_第1页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_第2页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_第3页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堂提问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方式.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的优劣,取决于教师的问题设计,它应符合趣味性、障碍性、可接受性、探索性、生成性等原则.一、设计趣味性问题,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而有趣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当提出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时,思维已被激活,继而在尝试一碰壁一再思考一解决的过程中,提出“怎么办”、“行不行”等问题,从而诱发

2、学生的问题意识.二、设计可接受性问题,引导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可接受性问题应是学生在未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且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就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例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为巩固直线和的三种位置关系,教师可提出问题:请你进行下列实验操作并回答问题:任意画一个圆,并在这个圆所在的平面内任意取一点P,(1)过点P是否都能作这个圆的切线?(2)点P在什么位置时,能并且只能作一条切线?(3)点P在什么位置时,能作两条切线?这两条切线有什么特性?

3、(4)能作多于2条的切线吗?这几个问题,学生不能直接作答,但经过实验操作与思考分析,大部分学生不难回答.这样的问题设置,意在引导学生面对新知要善于思考,寻找问题,并通过数学实验、动手操作等方式,运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养成问题意识.三、设计障碍性问题,激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若要使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活动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和有挑战的有关问题.重复简单机械、无需多加思考的问题,会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但障碍性问题的难度也需恰当把握,没有梯度或超越学生接受性的

4、难题,同样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讲“锐角三角函数”时,笔者创设高跟鞋的问题情境:专家建立了怎样的数学模型来计算的?又是如何计算出最佳高度的呢?问题显然有些难度,却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分析,能建立数学模型:高跟鞋的鞋底、鞋跟与地面围成了RtAABC,且脚前掌到脚后跟长AB=15cm,鞋底与地面夹角ZA=11°,求鞋跟BC的长.但如何计算呢?却难住了学生,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同时,更能激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四、设计探索性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性

5、问题的特征是题目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只提出几种可能性,需学生自己探求结论,并证明结论.这类问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还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思维的火花在探索中不断碰撞、升华.设计探索性问题,能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展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逐步内化知识,解决问题或发现更新问题,以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五、设计生成性问题,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生成,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理解及提出的质疑,是思考活动的升华,有教师的预设生成和课堂动态生成.教师应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

6、设目标.只有学生主动思考,发挥真正的主体作用,才能在预设的基础上,有动态生成.这样的教学,才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例如,在讲“函数的应用’’时,与例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变化较多,如果就解题而解题,需要重复花费时间,且学生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高效掌握呢?笔者决定把提问权交还给学生,去掉“球从弹起至回到地面需多少时间?经多少时间球的高度迗到3.75m?"部分,改为“现在你是小老师,你能给出哪些问题呢?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出乎意料的是,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确定关于的函数解析式.(2)为何值时小球到迗最高

7、点?(3)小球最高运动到几米?(4)球从弹起至回到地面需多少时间?(5)经多少时间球的高度迗到3.75m?(6)经过3s,小球运动到几米处?(7)小球何时在进行上升运动?下降呢?(8)小球落地点离起始点有多远?经过计算与争论,最终解决了问题(1)〜(5)和(7),并发现(6)中的“3s”应该改为“Os〜2s之间的一个数值”,(8)是不能解决的问题.显然,通过“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发现问题”,需要耗费很多时间,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这样的活动,才能由预设促成动态生成,使

8、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质疑的问题意识,真正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迗无疑”.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释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