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ID:27895186

大小:56.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6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邢利民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联纺中学056004摘要:实施化学新课标以来,经历了迷茫困惑、学习探索、初步取得成效三个阶段,感受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尝试了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实践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关键词:新课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思考质疑多元化评价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如何更好地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搞好化学课堂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课标要求推进新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关系到新课改的

2、成败。在新课改初始阶段,一些教师仍然留恋原有的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习惯于原有的教学经验与模式,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接受新的理念只是一种认同,要把理念转化为素质还需要在实践中对理念的进一步感悟。教师应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生存、做人、合作,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式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祌”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

3、法。将创新意识融于化学课堂教学中,创建个性化的化学课堂,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二、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化学新课程认为,科学素养由三个纬度的目标要素构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均得到落实,才是全面的科学素养发展;只注重一个或两个维度目标的实施,则是片面的科学素养的发展。传统的化学教学,过分注重化学科学知识的传授,只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化学学习往往是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探究的少。机械地做题,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

4、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解决问题能力差,缺乏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淡漠,对于能够增进自身科学素养的很多奋价值的问题熟视无睹。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发展观强调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化学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化学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科学探宄等多种学习方式。三、挖掘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不再只是单纯承载知识的“教本”,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学本”。新教材更具冇弹力和张力,给教师使用资料教学留下了空间

5、,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全方位地参与新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作为新课程条件下课堂的建设者和设计者,教师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使当的取舍、增删,突出核心知识,优化教学内容,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富冇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片段都充溢着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获得奋效的有生命力的知识,使学生个性得到尊重和张扬,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充分发展。四、转变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

6、展中的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因此,课程评价要淡化选拔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评价内容要综合化。不仅要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而且要重视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其情感、态度发展等。2.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实现“质评与量评、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教学评价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打破长期以来以笔试一统天下的评价模式,改变原先只注重考试分数,不注重能力培养,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课堂的“U试”、“面试”与期中期末的“考试”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

7、多样化“考试”带来的乐趣。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传统的评价,教师处于唯一权威的评价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评价完全由教师决定,由于师生交往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全方位地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自己、其他同学以及学生家长等与同学冇着密切联系的人都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个体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便会更真实有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体验和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8、,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学生的化学成绩及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新课改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在教学的同吋,不断地学4、实践、反思,才能摸索出一条真正走向新课标的教学之路。参考文献[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关文信耿淑贤王凤英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吕世虎肖鸿民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