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始于对教材的仔细解读——以诗歌《摇篮》为例

有效教学始于对教材的仔细解读——以诗歌《摇篮》为例

ID:27898588

大小:53.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6

有效教学始于对教材的仔细解读——以诗歌《摇篮》为例_第1页
有效教学始于对教材的仔细解读——以诗歌《摇篮》为例_第2页
有效教学始于对教材的仔细解读——以诗歌《摇篮》为例_第3页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始于对教材的仔细解读——以诗歌《摇篮》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效教学始于对教材的仔细解读__以诗歌《摇篮》为例王群英南门幼儿园在我组的一课多研活动中,蔡老师设计了诗歌《摇篮》,活动设计看不出什么问题,可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学气氛沉闷,孩子虽然都记住了诗歌内容,但朗诵没有感情,仿编诗歌时孩子更是编出了月亮是摇篮,摇着星宝宝;桌子是摇篮,摇着椅子宝宝等,蔡老师预料不及,活动只好草草结束。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在于蔡老师对教材缺乏深入的解读,自己对教材没有吃透,心里没底,没有釆取有效的措施,也无法应对来自孩子的各种不同于答案的回应。一、解读教材,理清幼儿学习诗歌所要把握的主要内容1.诗歌的意境。诗歌《摇篮》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

2、诗。诗的前三段,将自然界的事物想象比拟为摇篮和宝宝,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妙。最后一段笔锋转向人世间的妈妈和宝宝,是主题的升华,唤起幼儿对母亲爱的情感,使幼儿感受到亲情是多么美好。诗歌洋溢着亲情、温馨、舒服、宁静的意境,情景有机交融,物我共同升华。但是在活动中蔡老师意境营造不够,无法让幼儿感受到其中的意境。首先虽然运用了多媒体、图片来直观地呈现诗歌内容,但是制作比较粗糙,表现不出诗歌和谐、优美的意境。另一方面虽然运用背景音乐来衬托意境,但是只在教师示范朗诵用一次,在整个过程中显得不足为道。由于老师木身对诗歌理解不够,感情不够投入,不能很好地展现出诗歌的意境,无法感染幼

3、儿,幼儿情感上无动于衷,心湖上风平浪静,无法产生心灵感应,无法感受诗歌的美感。2.诗歌中摇篮、宝宝、和辅助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大班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要怎样幼儿才能理解,显然教师不知如何应对。从提问来看,教师的提问主要围绕着记住内容,“诗歌里哪些是摇篮?摇着什么宝宝?它是怎么睡着的?”没有问题剖析引导。为了引出第三句,教师问了:“X宝宝是怎么睡着的?”幼儿说:“闭上眼睛睡着的。”老师发现幼儿讲不岀预想的答案,就直接说:“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而不知引导幼儿发现辅助者的存在,帮助宝宝安然入睡。在幼儿仿编

4、出月亮是摇篮,摇着星宝宝;桌子是摇篮,摇着椅子宝宝等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事物吋,教师不知引导幼儿进行辨析这些仿编是否恰当。1.幼儿的仿编需要哪些经验。首先,幼儿的仿编要在理解原诗歌的基础上,它包括幼儿对诗歌中摇篮、宝宝、和辅助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诗歌中语言结构和句式结构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感受和理解《摇篮》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语言结构,是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教师对于本次仿编活动中幼儿究竟需要学习什么不明确。因此,幼儿仿编吋把握不清摇篮与宝宝的关系,更别说辅助者。由于教师对三者关系把握不足,所以当幼儿的原

5、冇经验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不同时,教师就不能及吋和敏感地抓住问题,引发幼儿带着自身的问题进行深入学4。二、对症用策,帮助幼儿有效学习诗歌1.以图呈景,把抽象的语言化成可视的图片。诗歌是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美的形象隐含在诗歌的语言中,而幼儿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语言难以理解。如何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直观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感受,这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根据对诗歌意境的剖析,我们重新认真准备了与诗歌相匹配的背景图;单样小图片,如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等;这些图片意境优美、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诗歌内容,能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美境。2.以乐营境,把无形的意

6、境化为可感的气氛。诗歌用清新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充满亲情、温馨、舒服、宁静的意境,如何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无疑是最能拨动幼儿心理情感的弦。音乐的映衬为幼儿提供了艺术想象的空间,拨动幼儿情感之弦,使幼儿如临其境地融入诗歌意境之中。我们选用了抒情、温馨、柔美的音乐《摇篮曲》,贯穿整个过程。在教师朗诵、幼儿朗诵、仿编吋,都配上背景音乐,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之弦。音乐与诗歌的有机整合,深深地感染了幼儿,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1.以动现景,化静态的描述为动态的动作。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接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7、起来的。因此幼儿理解词义极易受非语言的交际手段一一手势、动作、表情的暗示。自然舒展的动作是人物对作品在其内心产生感情冲击的最自然的流露,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就创编一些与内容相符的动作表演,将幼儿的心引入诗歌的意境,将教师的体验通过动作表演的形式化为幼儿自身的体验,恰当的手势、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是帮助幼儿理解词义的奋效手段。老师在朗诵的吋候就配以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如“飘”,老师就用肢体手势左右慢慢地摇,动作轻、柔,表情温柔,让幼儿感受“飘”的样子。而检查幼儿是否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出来。2.以诵激情,化静态的“美文”为动听的“美语”。由于受生活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