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戏曲的发展与改革

浅论戏曲的发展与改革

ID:27900990

大小:69.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6

浅论戏曲的发展与改革_第1页
浅论戏曲的发展与改革_第2页
浅论戏曲的发展与改革_第3页
浅论戏曲的发展与改革_第4页
浅论戏曲的发展与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戏曲的发展与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戏曲的发展与改革作为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枝,戏曲走过了3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我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弹唱、滑稽表演都含有戏曲艺术的因素;到了唐代,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随着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城市周边一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円臻成熟。随着一些曲种在各地域的流行与融汇,并结合地方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逐渐演变为具有各地方特色的曲种,流行至今。建国后,人们给已经发展成

2、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曲艺”,并进入到剧场进行表演。戏曲大约共有400多个品种,各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其特点主要是通过说、唱或以叙事抒情,生动活泼、洗练的特点,易于上口。戏曲是诉诸人们听觉、视觉的艺术,也就是说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打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形象思维构成的意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另外,戏曲演员必须具备有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表演功和高超的模仿能力,j能对人物的喜怒哀乐演绎得惟妙惟肖,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欣赏。为了提高戏曲的竞争力,从上世纪20年代起

3、,戏曲就着手有步骤地进行革新,经过不懈努力、抢救和整理己上演的剧目的同时,并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原创剧目,思想和艺术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不可否定的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地方戏在审美意识、表现形式、剧情结构等方面与今天人们的欣赏习惯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距离,与此同时,各种途径、各种机会为人们带来接触更多艺术形式和更多文化生活的可能,地方戏不再是老百姓娱乐的唯一。传统戏曲不能给人们带来文化需求上的更多选择,与现今大多数戏剧曲艺团体一样,一面品尝着竞争带来的滋味,一面对接着转机的痛楚。以鹤山粤剧团为

4、例,60年代初,由高鹤县南国剧团著名演员周郎改编并主演的大型古装粤剧《白虎山前杜鹃泪》,在珠江三角洲可谓轰动一时,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音乐,抑或是演员台上的表演都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单单是一个戏就可以在一个地方连续演出二十几场,场场爆满。并且出现多个县、市的戏迷前来抢戏箱,极力邀请到贵地演出,红红火火地演出每到一处,都深受各界群众的欢迎。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作者作力那个时代的粵剧团的一分子,见证了粤剧从兴盛到衰退的过程。粤剧团主要由著名粤剧演员、现国家一级演员彭炽权担纲。高鹤县粵剧团可谓人才济济,由彭炽权领衔主

5、演的大型古装粤剧《凤烛烧残泪未干》可谓红透珠三角以至省、港、澳各地,可以说是“皇帝女不忧嫁”,前来邀请去演出的戏迷,简直可以说是应接不暇。每到一个地方最起码都要演上1个月的时间,方可令戏迷过足戏瘾。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观看粤剧才是他们的精神食粮,粤剧才是他们最喜爱最开心的娱乐盛事。由丁喜爱粵剧的人群越来越多,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高涨,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发展,剧团最后由1个团的200多人分拆成两个剧团和1个演出小分队,分头到各地县市、村寨、厂企演出,所到之处深受当地的大批戏迷欢迎。有时戏迷为看一场粤剧,要提早几个钟头霸位,

6、目的是找一个最理想的位子与台上的某演员有近距离接触。剧团在戏剧最顶盛的时期培养了大批的青年粤剧演员,现均在各自的剧团里担纲或独当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席卷神州大地,粤剧面临港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而高鹤粵剧团由于紧守粵剧的“传统”,适应不了群众H渐趋向的“快餐文化”,盛极一时的高鹤粤剧团在改革开放后无奈解散。戏剧、曲艺的日渐衰落已是众所周知。虽然戏曲在粤语流行地区一直有着广泛的市场,但在当今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戏曲如果不积极进行改革和发展,市场难免会越来越萎缩,所以戏剧、曲艺同仁要一起尽最大努力去做一些探索创新,并

7、通过各种各样形式的改革来吸引更多的年轻朋友和各阶层的观众。艺术最基木的功能是供人欣赏,只要是观众喜爱,实现观众的审美需求,受欢迎的艺术作品,都是有艺术生命力的,否则,社会改变了,观众改变了,戏曲不变的艺术就只能成为“活文物”。为了不让冇300多年历史的戏曲成为活文物,戏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改,但不能改掉戏曲的特质;既然是戏曲,那戏曲就要保持粤味,要有地域特色,要改到移步不移形。戏剧、曲艺改革的关键是在内容上而不是在形式上,改革的目的而是让观众看懂戏曲、听明白、喜欢戏曲。戏剧、曲艺不管怎样改都应该在粤剧、戏曲的基础上

8、进行。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离开了传统的粵剧、戏曲去谈改革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了戏曲与岭南文化,自它诞生时就与其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粤剧、戏曲承传着岭南文化的诸多民族民风民俗,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所有的戏剧、曲艺现象和行为都必须具有浓郁的岭南古典文化、社交文化、海洋文化、乡土文化、祭祀文化、庆典文化、广场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