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c基于多租户云计算overlay网络

h3c基于多租户云计算overlay网络

ID:27911573

大小:493.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07

h3c基于多租户云计算overlay网络_第1页
h3c基于多租户云计算overlay网络_第2页
h3c基于多租户云计算overlay网络_第3页
h3c基于多租户云计算overlay网络_第4页
h3c基于多租户云计算overlay网络_第5页
资源描述:

《h3c基于多租户云计算overlay网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H3C基于多租户的云计算Overlay网络云计算已经成为当前企业IT建设的常规形态,而在云计算中大量采用和部署的虚拟化几乎成为一个基本的技术模式。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广泛部署,极大增加了数据中心的计算密度,而且,因为虚拟机本身不受物理计算环境的约束,基于业务的灵活性变更要求,需要在网络中无限制地迁移到目的物理位置,(如图1所示)虚机增长的快速性以及虚机迁移成为一个常态性业务。图1虚拟化的快速增长及带来的密集迁移效应1云计算虚拟化网络的挑战与革新在云中,虚拟计算负载的高密度增长及灵活性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产生了压力,然而当前虚拟机的规

2、模与可迁移性受物理网络能力约束,云中的业务负载不能与物理网络脱离。 虚拟机迁移范围受到网络架构限制.页脚....由于虚拟机迁移的网络属性要求,其从一个物理机上迁移到另一个物理机上,要求虚拟机不间断业务,则需要其IP地址、MAC地址等参数维保持不变,如此则要求业务网络是一个二层网络,且要求网络本身具备多路径多链路的冗余和可靠性。传统的网络生成树(STPSpaningTreeProtocol)技术不仅部署繁琐荣,且协议复杂,网络规模不宜过大,限制了虚拟化的网络扩展性。基于各厂家私有的的IRF/vPC等设备级的(网络N:1)虚拟化技术,虽然

3、可以简化拓扑简化、具备高可靠性的能力,但是对于网络有强制的拓扑形状限制,在网络的规模和灵活性上有所欠缺,只适合小规模网络构建,且一般适用于数据中心内部网络。而为了大规模网络扩展的TRILL/SPB/FabricPath/VPLS等技术,虽然解决了上述技术的不足,但对网络有特殊要求,即网络中的设备均要软硬件升级而支持此类新技术,带来部署成本的上升。 虚拟机规模受网络规格限制在大二层网络环境下,数据流均需要通过明确的网络寻址以保证准确到达目的地,因此网络设备的二层地址表项大小((即MAC地址表)),成为决定了云计算环境下虚拟机的规模的上限

4、,并且因为表项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性,使得可用的虚机数量进一步降低,特别是对于低成本的接入设备而言,因其表项一般规格较小,限制了整个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虚拟机数量,但如果其地址表项设计为与核心或网关设备在同一档次,则会提升网络建设成本。虽然核心或网关设备的MAC与ARP规格会随着虚拟机增长也面临挑战,但对于此层次设备能力而言,大规格是不可避免的业务支撑要求。减小接入设备规格压力的做法可以是分离网关能力,如采用多个网关来分担虚机的终结和承载,但如此也会带来成本的上升。 网络隔离/分离能力限制.页脚....当前的主流网络隔离技术为VLAN(或V

5、PN),在大规模虚拟化环境部署会有两大限制:一是VLAN数量在标准定义中只有12个比特单位,即可用的数量为4000个左右,这样的数量级对于公有云或大型虚拟化云计算应用而言微不足道,其网络隔离与分离要求轻而易举会突破4000;二是VLAN技术当前为静态配置型技术(只有EVB/VEPA的802.1Qbg技术可以在接入层动态部署VLAN,但也主要是在交换机接主机的端口为常规部署,上行口依然为所有VLAN配置通过),这样使得整个数据中心的网络几乎为所有VLAN被允许通过(核心设备更是如此),导致任何一个VLAN的未知目的广播数据会在整网泛滥,

6、无节制消耗网络交换能力与带宽。对于小规模的云计算虚拟化环境,现有的网络技术如虚拟机接入感知(VEPA/802.1Qbg)、数据中心二层网络扩展(IRF/vPC/TRILL/FabricPath)、数据中心间二层技术(OTV/EVI/TRILL)等可以很好的满足业务需求,上述限制不成为瓶颈。然而,完全依赖于物理网络设备本身的技术改良,目前看来并不能完全解决大规模云计算环境下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更大范围的技术革新来消除这些限制,以满足云计算虚拟化的网络能力需求。在此驱动力基础上,逐步演化出Overlay的虚拟化网络技术趋势。2Over

7、lay虚拟化网络的技术标准及比较2.1Overlay技术形态.页脚....Overlay在网络技术领域,指的是一种网络架构上叠加的虚拟化技术模式,其大体框架是对基础网络不进行大规模修改的条件下,实现应用在网络上的承载,并能与其它网络业务分离,并且以基于IP的基础网络技术为主(如图2所示)。其实这种模式是以对传统技术的优化而形成的。早期的就有标准支持了二层Overlay技术,如RFC3378(EthernetinIP),就是早期的在IP上的二层Overlay技术。并且基于EthernetoverGRE的技术,H3C与Cisco都在物理网

8、络基础上发展了各自的私有二层Overlay技术——EVI(EthernetVirtualInterconnection)与OTV(OverlayTransportVirtualization)。EVI与OTV都主要用于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