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苏轼词加强对中职生的情感教育

浅谈利用苏轼词加强对中职生的情感教育

ID:27915970

大小:55.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浅谈利用苏轼词加强对中职生的情感教育_第1页
浅谈利用苏轼词加强对中职生的情感教育_第2页
浅谈利用苏轼词加强对中职生的情感教育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利用苏轼词加强对中职生的情感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利用苏轼词加强对中职生的情感教育赵丽芳(河南省台前县职业高中河南濮阳457600)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在这些作品中所隐含的情感教育,一直给后人以启迪。木文仅以宋词中苏轼的词为例,来谈谈它对加强中职生情感教育所起的作用。关键词:苏轼词中职学生情感教育诗词是情感、情思与情绪的产物,词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中职语文课木和辅助教材中收选的宋词都是词人用他们的真性、真情、真意,用他们的实际行为和人生遭际,用他们的碧血热泪乃至生命写成的。让学生全身心地浸润在宋词之中,让他们去接触、感受一颗

2、颗鲜活的心并与之井鸣,定能净化心灵、提高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积极、高尚的情感。中职语文课木中收选的宋词中,有词人“伤春悲秋”、“青春难驻”的哀绪,有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忧患,有因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或是壮志难酬抒发的感叹……这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认知,展示了这一时期整个民族心灵的律动。而其中所隐含的思想素养正是今天中职学生情感教育的蓝木所在。下面就以苏轼为例加以简析。苏轼以他对人生的全部体验为基础,致力于他的人牛.哲理更真实、更深刻的把握和探求。其词作木身就透射出人生思辨性,展现出人生所应有的情感价值取向。一、“人生如梦”的缺憾苏轼一生浪迹天涯,多灾多难,坐牢、贬逐、流放……面对

3、这苦难的人生,他感到了人生的梦幻感、不自由等缺憾,勇敢地随着这缺憾所带来的煎熬,并勇敢地承认了“人生如梦”这一古代先哲们对人生的界定。《丙江月》中有“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是梦”的悲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如梦,何时梦觉”的哀婉,词人发泄了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的幽怨,一种苍茫感汕然而生。词人面对人生如梦的缺憾,是愁,是怨,是醒。愁自己身陷低层,虚度年华;怨自己一腔热血,终被冷落;醒自己疫痛之中,彻心彻肺的了悟。《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集中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缺憾的醒觉。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的旷古的吋间感所构成的阔大深沉的背景中,表达了一种貌似豪放的悲苦。这种

4、悲苦是源于词人的觉醒:长江永恒,英雄逝去,自己却渺小得可怜,故此,就勇敢地承认了“人生如梦”的命题。因而苏轼以达者的生存智慧,为自己开拓了一个富有弹性、相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以冲淡人生苦痛。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面对人生的缺憾,苏轼提出了弥补缺憾的强烈而美好的愿望一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冇,把酒问青天”一句,作者化屈原《天问》中“天何所沓?十二焉分?tl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意境,破空而来,气吞山河。再化用李白《把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吋,我欲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来写词人的形象。屈子问天,李白邀月,都足以烘托出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苏轼凝望皎洁的明月,把洒

5、相问,尽情想象一一真是感慨万千啊!屈子、李白,为家国之忧困扰一生,而苏轼的一生与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内心的苦闷、思情的难解、仕途的艰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天上人间联系起来,“人长久”突破了吋间的局限,“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这两句不仅是对自己而iL是对所有的人都给予了美好的祝愿。这是一个人生的思辨过程,最终完成了自我人格的追求和使命感,既不厌弃人生,亦不自我屈辱。作者的情感既缠绵往复,又空灵飘逸;既洒脱卓茕,又没有忘情于现世。相比之下,李白《把洒问月》的结尾“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以及时行乐的观点作结,未免少了一点恢弘的气度和人情味。因此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

6、》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上来说,它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学高度。此词蕴涵着宏人的哲学命题一一宇宙与人生的关系问题,冇理趣,有情趣,而这也正是苏子能“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最好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个体的情感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信念,表达了对人间温情的眷念和珍视。多情的心态与洒脱的情怀,清醒的认识与善良的愿望,凝结成了一种忠厚的美。总之,苏轼所展现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其成为人生思辩成果的拥有者。他之所以能在困境、逆境中不改悠然自得之度,却又不减对人生社会的关注,皆来源于深厚的人格修养与高尚的道德境界。这是开阔的灵魂在艰难世事和

7、忧患人生中所生成的一种精神境界。陈廷焯在《白雨斋书话》中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不是耄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苏轼正是以博大的情怀去拥抱自然和社会,也如海洋般地容纳生活赋予的苦乐悲欢。中职生通过欣赏、体味苏轼的名句,逐步了解了名句的深刻含义,又从苏轼的身世之感、人生之悟中得到启发,放眼现实社会,从而领悟到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这复杂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情操得到进一步升华。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