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照邻的精神苦闷

浅谈卢照邻的精神苦闷

ID:27916949

大小:67.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7

浅谈卢照邻的精神苦闷_第1页
浅谈卢照邻的精神苦闷_第2页
浅谈卢照邻的精神苦闷_第3页
浅谈卢照邻的精神苦闷_第4页
浅谈卢照邻的精神苦闷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卢照邻的精神苦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卢照邻的精神苦闷摘要:卢照邻生于一个积极进取的时代,他有强烈的用世精神。热切地追求功名而不得,欲归隐却不甘,他终生处在这种痛苦和矛盾中。他将自己内心或积极或沮丧的情绪发诸笔端,永垂后世。虽没有傲人的文治武功足以让后世瞻仰,但他的名字永久地镌刻在了诗歌史的丰碑上,这对他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安慰。着重通过分析卢照邻的诗歌来解读他的精神世界。关键词:卢照邻;诗歌;精神苦闷一、热切地追求功名唐代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朝代。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繁荣的阶段。社会的全面繁荣带来士人用世精神的高涨,只有在这样的时代,李白才能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1],杜甫才会坚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2、理想。唐代统治者重用人才。摒弃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完善了隋的科举制度,通过这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文人士子依靠满腹学问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卢照邻生于贞观九年。在这一年,唐太宗和他身边的大臣谈起治国理想:“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生于斯,长于斯,年幼的卢照邻自然是乐观的。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贞观二十年,也就是作者十二岁的时候,之扬州江都师从曹宪。贞观二十三年,十五岁的他自扬州北上洹水,从王义方受业。这二人都是当时着名的大学士,卢照邻师从他们,学习《苍》、《雅》及经史,对其文化底蕴积淀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少小离家,寒窗苦读,向往的是通过科举取士顺利走上仕途。从文学

3、方面讲,卢照邻少而有才。《旧唐书》本传载照邻初受邓王府典签,王甚重爱之,曾谓群官曰“此即寡人之相如也。”从典签这条路走向成功的有司马迁、司马光、班家三口等,此时意气风发的他希冀自己如同前人那样有所作为。在一些赠答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希望有人荐举而步入仕途的心理。如《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思北常依驭,图南每丧群。无繇召宣室,何以答吾君明确地表露出作者希望能够出位列公卿、有所作为但是自己毕竟和奉诏进宣室的贾谊不同,没有这个机会来报效朝廷。通读全诗,卢照邻的目的非常简单:希望对方能赏识并提拔自己,好使自己仕途顺畅。另一方面,唐朝尚武。从唐代建国以来,和边境少数民族大大小小的

4、战役一直没有中断过,打胜仗后班师回朝可获得殊荣。前代从这条路上成功的多不胜数,最着名的有卫青、霍去病。唐人建功边塞的理想非常高扬。从杨炯的诗中可以看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祖咏写过“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诗句;直到“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李贺还高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卢照邻没有从军边塞的经历,也未到边塞游历过。然而时代使然,他性格中有着民族普遍的理想的烙印,诗中不乏立功边塞的作品。以《大剑送别刘右使》为例: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相逢属岁晚,相送动征鞍地咽绵川冷,云凝剑阁寒。倘遇忠孝所,为道忆长安。身在蜀地,心中却对长安念念不忘。作者希望自己也

5、能象诸葛亮的儿子瞻和孙子尚一样,有机会报效国家。即使是战死于绵竹县,也是虽死犹生。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卢照邻的早年虽然居于下僚,但他的情绪总是昂扬向上的。不论文治还是武功,他企求着有一条路可以让他出将入相。对于功名,他是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的。二、想做官而不得,欲归隐而不甘卢照邻的祖上是很显赫的。远祖为东汉卢植,灵帝时为尚书,《后汉书》有传;西晋卢谌,为并州刺史刘琨从事中郎,《晋书》有传。卢照邻自谓系谌之七世孙。古人都是讲究门第的,卢照邻自然也如此,虽然到他这一代已经大不如前了,但他还是以“望族”自居。不得不说,卢照邻的仕途是很坎坷的,自负甚高却不得重用,历史上曾经显赫的家世并

6、没能使他青云直上。18岁入邓王府做典签,不久他“因横事下狱”,一生中最大的官只做到了新都尉。显庆三年(658)是他最忙的一年,24岁的作者为名利奔波于益州、长安、襄阳之间。在这一年中,他还经历了丧妻的痛苦。综其一生,愁苦交加,精神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可以看到他的诗中有很多描写自己年岁老大而功业无成的句子,在这些诗中,他或是继续积极乐观地努力,或是磨灭了斗志只剩下空叹息,都反映出了功名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而正是有这样的希冀,他才会在意无情的岁月和老去的年华。他的《早度分水岭》如是写道:丁年游蜀道,斑鬓向长安。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7、。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圆。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说自己身居官位却没有对朝廷作出贡献。其实是在抱怨自己的官位低微,没能被重用。“斯路诚独难”,这路不仅仅是指现实中作者也要经过的分水岭的崎岖险阻,更是在暗示作者仕途失意。现实中的蜀道和横亘在作者面前的仕途中的的障碍是一样的。做官不得,归隐就成了历代知识分子最好的选择。卢照邻曾以陶渊明为榜样。例如《山林休日田家》写了仕途不得志转而归隐田园,学习陶渊明的旷放自得,亦自比为羲皇上人。可是他并非如陶渊明那样“性本爱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