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程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ID:27935359

大小:63.9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7

新课程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新课程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新课程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新课程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新课程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试图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从精神、理想、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策略作者简介:赵维波,任教于甘肃省兰州四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目前学校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很多的不良行为,集中表现为:自私性、懒惰性、逃避性、逆反性、发泄性、攻击性行为。且以不遵守校规校纪、打骂、抽烟饮酒、沉溺于网络为普遍特征。以上种种不良行为,是

2、与其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紧密相联系的,是属于思想认识的问题。教育引导得当,他们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放任纵容,将会使他们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教育者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教育引导,防微杜浙。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本文就非智力因素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如下探讨: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现行初、高中课本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涉及较多。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能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教学素材。因此

3、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有意识地去挖掘这方面的材料,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适度进行介绍。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也介绍为什么欧洲人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现代数学家陈景润是离解决哥维巴赫猜想最近的人;朱熹平、曹怀东给出了完全证明“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等等。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添加、渗透这些文化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树立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正负数”时,数学

4、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九章算术》产生的年代,然后说明此书不仅把“负数”放到与“正数”同等的地位,而且建立了正负数计算法则,刘徵给正负数下的定义。而印度到十七世纪,欧洲到十六世纪才建立了负数概念。可见,我国是最早建立正负数理论的国家;在讲“数的开方”时,可向学生说明《九章算术》里不仅介绍了“开平方与开立方”的方法,还给出了多位数开平方、开立方的法则,并把它推广到二次方程的求解。这些计算方法要比欧洲早600年。这样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

5、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绝对与相对、特殊与一般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例如,数学题中经常出现的定义域、取值范围等就是讲“条件”的,像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又是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把相交、相切、相离的静止位置看作是直线与圆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通过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来认识二者的变化.•当0

6、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结合数学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猜想的素材较多,猜想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猜就准。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点鼓励,即使学生猜错了也不应该批评,而要帮助分析原因、重新进行猜想。对于那些只按习惯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愿猜想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经过反复的猜想后,还要对猜想进行严格的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学生就能够循序渐进。例如讲运算定律、运算法则时,应从

7、具体的例题出发(特殊性),找出等式、分析式的一般结论来(普遍性),再用这个结论(普遍性)去解答具体的习题(特殊性),学生就会通过一道题(特殊性),会解一类题(普遍性)。这样,即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敢想、敢干,有能力开拓创新,才会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四、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树立崇高的理想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素质,最主要的是精神、是态度。”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即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一丝不苟的态度。形成科学态度,学生才能更好的爱科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