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医学启源》中防风应用经验

浅议《医学启源》中防风应用经验

ID:27936077

大小:67.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浅议《医学启源》中防风应用经验_第1页
浅议《医学启源》中防风应用经验_第2页
浅议《医学启源》中防风应用经验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议《医学启源》中防风应用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医学启源》中防风应用经验金代名医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医学启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览全书不难发现,张元素对防风这味药使用颇多。笔者结合张元素的主要学术观点对书中防风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作简评。1祛风散邪防风气薄,味辛甘,性温;辛甘发散为阳,气薄则发泄。《A经》屮早有“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之训,加之其性甘缓不峻,微温不燥,故可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风证,无论外风还是内风,风寒还是风热,均可随证配伍使用。正如张元素所说其“乃治风通用”(之药)。他在《药类法象》中更是将防风列为“风升生”类药的首味药,并且他在《六

2、气方治》中所列的12首治风剂中有7首用到防风,足见他对这味药的推崇。具体而言,防风这一功效的主治病证又可以分为以下5个方而。1.1外感风寒:风寒袭表,寒主收引凝滞,卫气因之而藥遏不行,肌表失其温煦,故轻者恶风,重者恶寒,张元素以防风配伍麻黄、甘草为治。恶风者重用防风,恶寒者重用麻黄。1.2外感风热:风热不解,蕴而化火,上扰清窍,可出现双目暴发赤肿之症,张元素主张以防风、黄芩为君疏风清热,以黄连、当归为佐清热和血。五版《中医眼科学》中白睛疾病“暴风客热”fll内治法的3个分证屮,主治方剂基本上都以袪风、活血、清热为法立方,并且每方

3、中均不离防风、黄芩二味。1.3肠风痔漏:《医学心悟》中有:“病人脏腑有热,风邪乘之,则下鲜血,此名肠风。”[2]此病初起多与风、湿、热邪有关,张元素主张以气力雄厚之苍术配伍防风祛风燥湿为主,以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和血缓急为佐,辨证加减治之。正如明代医家孙一奎在其著作《医旨续余》屮所说:“大肠血,以手阳明火邪,为风为湿,治以火剂、风剂,风能胜湿也。”[31孙氏只是加大了淸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柏皮等药的用量,其基本治法与张氏大同小异。1.4中风:对于以手足不遂、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中府证,张元素认为其病初发在表,当先发汗,他多以防

4、风配伍升麻、柴胡、甘草为治,而后行经养血;对于伴有耳聋、目瞀,甚至神&的中脏证,他认为其病在里,当先通大便,而后行经,药物多以白芷、柴胡、独活、川芎、薄荷等辛散之品与防风配伍使用。1.5破伤风:防风味辛卄,辛可行散,卄可缓急,故可袪风散邪解痉,治疗筋脉拘急、肢体抽搐的破伤风。于此,张元素认为脉浮在表者当发汗;脉沉在里者当通下。并且主张分经施治:向后抽搐属太阳经者多用羌活;向前抽搐属阳明经者多川升麻、内芷;向两旁抽搐属少阳经者多用柴胡,但每种证型中均不离防风。参照他所列12首治风方剂,张元素在治疗风证遣方用药上有以下特点。一、注重

5、分经论治:药物归经理论是张元素的创见,《医学启源》中有《各经引用》一文专门论述十二经的引经药,而他在临证时也十分注重这一点。比如说治风证的12方中,防风多与入太阳经的羌活,入阳明经的白芷,入少阳、厥明经的川芎,入少阴经的细辛等引经药随证配伍使用。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当属后人自《此事难知》所录出的他的代表方九味羌活汤。二、注重虫类药物的使用:风邪暴戾或久病入里,防风等一般袪风药往往难以取效,张元素多使用白花蛇、全蝎、白僵蚕等虫类药入络搜风,多有奇效。在12首治风方剂中有5首他使用了虫类药。三、注重活血行气药物的使用:气血不和是风邪为患

6、的基本病机之一,而气血调和有利于消除风邪,因此在治疗风证时调和气血就显得尤为重要,故前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谓。而气血本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多气血并调。张元素也十分注重这一点,他的12首治风方剂中有8首都用到了血中气药川芎。四、注重祛邪而不伤正:尽管防风为“风中之润剂”,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仍明确指出它可“散人真气”[41,况且治风之剂都是由多味辛散甚至是具有毒性的药物组成,这样势必会耗损人体的正气,因此治风时应当顾护人的正气,做到攻邪而不伤正。张元素在12首方中半数用了人参,5方用了当归。五、注重对兼夹病

7、邪的治疗:风为百病之长,易兼夹其他病邪佼犯人体。张元素十分重视对这些病邪的治疗,如兼有湿邪,多以滑石等利水渗湿,或以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兼有热邪,多以石膏、黄芩等清热泻火;兼有寒邪,多以肉桂、乌药、附子等温里散寒;兼有痰邪,轻者多以半夏、陈皮燥湿化痰,重者多以白附子等祛风豁痰。关于治风之法,他在不换金丹功用主治附言中说:“治风有二法,行经和血及开发腠理。”探宄其理,正如他所言“皮肤郁结,非开发则荣卫不和”,这是风在表的治疗方法;“经脉凝滞,非行经则血不顺”,这是风在里的治疗方法。至于中风的治疗,加上他在治中脏证时提出的“疏大便

8、”,当有三法。这与王肯堂提出的治屮风三法“解表、攻里、行屮道”[51有些相似。2祛湿化痰防风性温可散寒,湿邪为阴邪,得温自化,加之气味芳香辛散,兼有行气之功,气行则湿亦化。此即孙一奎所说的“风药胜湿”。而痰与湿本为同类,湿聚而成痰。故张元素在治疗内伤饮冷、寒湿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