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文化的品格

中国传文化的品格

ID:27949741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7

中国传文化的品格_第1页
中国传文化的品格_第2页
中国传文化的品格_第3页
中国传文化的品格_第4页
中国传文化的品格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文化的品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李德顺   一种文化有一种特有的品格,即它的致思层次、导向和特征。这些内容,往往并不在于直接的言语本身,而常常在言语之上,在于言语和情感背后的东西。它比人们已经说了或做了什么,更能体现一种文化的特殊风格。上一章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想内容,这一章再大略地看一下传统文化的特殊气质和品格,即中华文化特有的神韵。一、道器之辩:生活境界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理论、概念有一大特点,就是气象宏伟、意旨高远――追求高层次、高境界。古代贤人讲问题,哪怕是很具体很实在的问题,也要与天地宇宙之初

2、和万物一同的大道理讲起。因此常有玄远宏大的气势,抽象、深沉、含蓄的味道。  关于“道”的说法,便是一例。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最高范畴。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作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管子也说:“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道生天地”,还说:“闻一物以贯万物,谓之知道……”总之,尽管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能用我们通常的语言来描述的,但仍可看出,他们所说

3、的“道”有点象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孔子和儒家很少讲这样的“天道”,却并不否认“天道”,他们主要讲伦理政治哲学,是将其落实为“人道”――人世的最高原则、治国的根本原则。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关于“道”与“器”的关系,我国近代学者郑观应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所谓“道”,即“形而上者”,是万物与人性之本原,是治理国事之本;作为一种学问,“道”是“一语已足包性命之原,而通天人之故”的原理之学。所谓

4、“器”,即“形而下者”,是万物,是有利于物质发明和实际生活之末;作为学问,指“一切汽学、光学、化学、数学、重学、天学、地学、电学”等“后天形器之学”。  郑观应主张“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生、从属的东西。这一观点代表了传统观念。既然道是“本”,器是“末”,那么在追求根本、注重高远的人看来,就应该重本轻末、重道轻器。这是自老子、孔子以来的一个传统。在人生原则方面,孔子早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讲究“安贫乐道”、“孔颜乐处”,即使处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5、巷,人不知”的境地,也不改其志。积极地理解它的意义,在于强调求道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朝闻道,夕死可矣。”多少年来,也正是这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真理而献身。  关于道和器的关系,重道轻器者们很强调要“以道御器”,――要让器服从于道,服务于道。“庖丁解牛”这个十分著名的比喻,表达了他们对道本器末的理解。这一比喻力求告诉人们:“以神遇、不以目视”(用心从精神上把握,不靠用眼睛去看)的“道”,是比技艺(“器”)更高明的境界。就是说,掌握了大道的人,天机藏于内心,善

6、于精细地体察安危,能够高屋建瓴,可以凭借“运用之妙”,平静地顺应吉凶,达到目的。这显然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状态,一种极高的水平、极高的境界。  但是,一种高妙的理想不等于高超的现实。有的中国人如近代学者王韬,在比较中西文化时认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完全是一种想当然的、一厢情愿的判断。事实上,按照“重道轻器”的原则并未能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道”上有更大的作为。这是因为,一方面,它难以深入现实,难以被后人实行;另一方面它也没有使对道的探究有新的突破,比如没有使中国后来产生出像马克

7、思主义那样影响世界的伟大之“道”,反而不得不面对后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落伍。  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对照起来观察,我们不能不注意“重道轻器”原则的内在缺陷和历史局限性:  第一,它把“道”与“器”割裂开来,只看到道高于器、统率器的一面,没有看到道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只强调要重道,却没有反思道从何来;只讲要“以道御器”,却不懂得具体的道也要生于器、受器的实际效果检验;等等。这样就难免产生很大的片面性。例如,由于重道轻器,又把道仅仅理解为“大道理”和道德原则,似乎只有搞政治、讲道德才是重道,而关心经济、研究科学

8、技术等都与道无关。因而导致了轻视科学技术、生产创新等,甚至说技艺是“小人”的事业,为君子所不齿,视之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礼记·王制》说:“凡执技以事上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古代民间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歇后语:“教儿习技艺之事──没见识。”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科学技术研究在中国长期没有得到统治者应有的鼓励和重视,特别是自近代以来,根本就没有产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