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

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

ID:27954590

大小:5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07

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_第1页
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_第2页
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_第3页
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_第4页
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异端”是与“正统”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学说是“正统”(儒家是我国先秦时期由孔子所创立的一个学术派别,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今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古代中国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与“正统”相对应的“异端”,按照朱熹的解释就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所谓“圣人之道”就是儒家所倡导的行为规范,与“圣人之道”相违背的就是“异端”。“伦理文化”就是关于道德的学说。“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就是泛指晚清之前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那些与正统儒家伦理相离、相悖的伦理文化,也包含儒家学术内部的非正统和反正统部分。围绕这一

2、主题,我今天想重点谈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的载体;二是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中的自由论;三是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中的自私自利论;四是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中的感性享乐论。一、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异端伦理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不是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它有着特定的载体,即产生于其中,依附于其上,并通过它表现自身的东西。这些载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隐士。“隐士”顾名思义就是隐居的人,也就是远离社会政治的人,其中有的是仕途失意者,有的则是不愿为官的人。这些人又不同于一般的人,往往是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在先秦子书中,就有所谓“隐者”,“逸民”的记载,

3、从《后汉书》开始,正史中专设《逸民列传》,载各朝各代著名隐士。虽然这些隐士隐的地方不一样,有的“藏身江海”,有的“山棲木食”,有的“高枕柴门”,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不慕财利,视金钱如粪土。如“浔阳”(九江及附近)隐士陶渊明说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误落尘网”三十载,但终得“返自然”,“忘怀得失”。.---二是淡漠仕途。这里有生不逢时的半路出家者,更多的是屡屡拒官,自觉与社会政治保持距离的人。皇甫谧《高士传》载:“尧让天下于许由,……不受而逃去。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许由以为让他做官的话污染了他的耳朵,故去颍水(颖河,河南、安徽境内)边洗

4、耳,被后人称作“洗耳翁”。三是洁身自养。有的不屈权贵,笑傲王侯,如陶渊明“不私事上官”,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有的清静洁身,以义自持,如晋代刘驎之虽出身显贵,但对百姓常有悲怜之心,解困之举。离刘驎之家约百里之外,居住着一个孤独的老太太,临死前对人说,有谁能处理我的后事呢?只有刘驎之!驎之先听说老太太有病,便急忙前去探望,正赶上老太太寿终,于是马上为她料理后事,应了老太太的预言。不难看出,这些隐士虽岩伏泉饮,但不乏饱学之士。他们不慕荣利,淡漠仕途,清静养真,希图与社会政治保持一定距离,维护自己的人格独立和尊严,这就使得不在此山中的他们,有可能看透官方思想文化的一些真面目

5、,从而发出惊世骇俗之论,构成中国古代异端伦理发生、发展的社会土壤和载体之一。2、墨家。墨家是先秦与儒家齐名的显学之一,是最具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和平民色彩的学术派别。墨家高举“兼爱”的大旗,主张包含平等因素的博爱,与儒家的差别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墨家创立了以经验科学为基础的形式逻辑系统,与中国思辨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内在的紧张。正因为如此,墨学在整个中国中世纪几乎成了“绝学”,它的内涵价值只有到了近现代才充分展示出来。墨家所固有的一些思想成为异端伦理的重要支撑。3、道家。道家是与儒家长期并存的学派之一,自汉承秦制,儒术独尊之后,道家所固有的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便与儒

6、家相黜而立,如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云:“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构成后世异端伦理发生和发展的原始酵母。4、法家。法家从它产生的时代起,就与儒家处在一种对峙的状态,先秦的儒法斗争并非后人的杜撰,而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儒家强调仁爱的重要,在政治领域主张德治和仁政,倡导能令人心服的“以德服人”。法家不相信一切温情脉脉的东西,抨击仁爱的负面效应,以冷冰冰的双手举起血淋淋的暴力大旗。尤其是它的利己人性论和非道德主义倾向成为中国异端伦理中的重要内容。5、魏晋玄学。魏晋时代产生的哲学,也被冯友兰称为“新道家”。魏正史年间,何晏、王弼“

7、祖述老庄”,倡“以无为本”,煽起玄风。何、王以大量的笔墨去批判名教(儒家所倡导的被官方所认可和推行的伦理纲常)的局限性,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名教的作用,不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有人称.---“二人之罪深于桀纣。”竹林时期,阮籍任性不羁,蔑弃礼法,称:“礼岂为我设邪!”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其后鲍敬言倡“无君”之论,《列子·杨朱篇》阐发感性享受之旨,均与名教背道而驰。应当说,玄学主流依附道家,对儒家学说有瓦解作用,实际成为中国古代异端伦理的寄托之一。6、启蒙思潮。明中叶到清初年,强大的封建结构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