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训其表现形式

义训其表现形式

ID:27981636

大小:8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7

义训其表现形式_第1页
义训其表现形式_第2页
义训其表现形式_第3页
义训其表现形式_第4页
义训其表现形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义训其表现形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义训第一节义训及其表现形式在训释语词时,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作出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与形义关系,这种直陈词义的说解方法叫做义训。“义训”是训诂学上运用最普遍的一种训诂方法。“义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同义为训”、“反义为训”、“递相为训”等。一、“同义为训”,就是用同义词说解词义。如:僖,乐也。(《说文·八篇上》)接,交也。(《说文·十二篇上》)戎,兵也。(《说文·十二篇下》)姝,好也。(《说文·十二篇下》)祺,祥也。(《尔雅·释言》)明,朗也。(《尔雅·释言》)蒙,覆也。

2、(《方言》卷十二)噬,食也。(《方言》卷十二)裔,末也。(《方言》卷十三)日居月诸,下土是冒。(《诗·邶风·日月》)毛传:“冒,覆也。”郑笺:“覆犹照临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魏风·硕鼠》)郑笺:“硕,大也。”九族旣睦,平章百姓。(《书·尧典》)孔传:“既,已也;百姓,百官。”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左传·僖公二年》)杜预注:“懦,弱也。”二、“反义为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词兼有正反相因的两个意义,这在训诂学上叫做“施受同辞”或“美恶同名”。而后世

3、只通行其中的一个意义。训诂学者为说明古书中本来的词义,往往就要用反义词来说明词义。如: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书·泰誓》)孔安国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书•皋陶谟》)孔安国传:乱,治也,有治而能谨敬。因“乱”在上古兼有“治理”和“紊乱”两义,到汉代只通行“紊乱”一义,所以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就将之改为“治而敬”,以“治”训“乱”。又如:颠,顶也。(《说文•九篇上》)段注:“颠为最上,倒之则为最下,故《大雅》:‘颠沛之揭’,传曰:‘颠,仆也。’”同一“颠”

4、字,即有“顶”义,又有“仆”字,也是相反为训。三、“递相为训”,就是几个字展转训释,意义相同。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速,徵也;徵,召也。(《尔雅•释言》)邢昺疏:“转相解也,皆谓呼召。”.---超,跳也。(《说文•二篇上》)段注:“跳,一曰跃也,跃,迅也;迅,疾也,然则超与趣同义。”推,排也。排,挤也。催,挤也。挤,排也。抵,挤也。拉,摧也。(《说文·十二篇上》)这种“递相为训”的做法,必须注意:如果释词和被释词都是多义词,那么递相训释的义项所表示的概

5、念必须具有同一性;否则就会犯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的错误。第二节义训的实质——据文正义“同义为训”、“反义为训”、“递相为训”,其实都只不过是“义训”的表现形式,“义训”的内容和“义训”的实质并不在此。如果说,“形训”是从字形分析寻找说解词义的依据,“声训”是从语音线索寻找说解词义的依据,那么,“义训”则是通过核证文献语言,以具体的语言材料作为说解词义的依据,用比较互证的方法说解词义。“义训”按其释词原则的不同,可以分为“随文释义”和“综合释义”。二者都是以具体的语言材料为依据的。历代训诂学家非常注

6、意用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词义,以《尔雅》、《方言》为代表的我国古代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就是在汇集古书注解和人们丰富的口头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自《说文》以来,我国历代的字典、辞书也非常注意引用书证。在训诂学上作出巨大成就的清代学者,更是把“旁征博引”、“信而有徵”作为他们治学的基础。段玉裁的弟子陈奂在《说文解字注·跋》中说:闻诸先生曰:昔东原师之言,仆之学,不外以字考经,以经考字。余之注《说文解字》也,盖窃取此二语而已。“以字考经,以经考字”这八个字概括了从戴震到段玉裁的治学方法,也道出了训

7、诂学重要的方法——“义训”的真谛;他们的缺点是把语言材料局限于“经”。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所谓“义训”,就是在丰富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用比较互证的方法说解词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深入语言实际来阐述词义,把六艺群书同《说文》的注解融为一体,因而在词义说解上颇有创见。如:仅,材能也。(《说文•八篇上》)段注:“材今俗作纔字也。……此作材。材能言仅能也。《公羊传•僖十六年》曰: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唐人文字,仅多训庶几之几。如杜诗:山城仅百层。韩文: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又

8、:家累仅三十口。柳文:自古贤人才士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此等皆李涪所谓以仅为近远者,于多见少,于仅之本义未隔也。今人文字,皆训仅为但。”这里,“仅”的常用词义是“言其少”,作“只”、“才”解,这是古今一致的;而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以“言其多”,作“几乎”、“将近”解。由于段注引证翔实,说解精深,其上述词义说解至今使人确信不疑。又如:齐师败绩。(《左传·庄公十年》)杜预注:“丧其功绩,故曰败绩。”而且这种注解颇有影响,一般教材多将“败绩”笼统释为“前功尽弃,大败”之义。而联系《左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