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崩塌区危岩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

某市崩塌区危岩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

ID:28028476

大小:5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7

某市崩塌区危岩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_第1页
某市崩塌区危岩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_第2页
某市崩塌区危岩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_第3页
某市崩塌区危岩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_第4页
某市崩塌区危岩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某市崩塌区危岩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某市崩塌区危岩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摘要:研究区地质灾害频发,对该区周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本文通过现场详细的勘查并结合相关学者的研宄对该区崩塌区危岩的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经研究后发现该区在多种因素如构造作用,在风化作用、根劈作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下裸露的危?r个体有继续发展为欠稳定和不稳定的趋势,将严重影响下方村民和房屋财产安全。通过详细的勘査和分析,为之后的进一步防治工程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Abstract:Thegeologicaldisastersoccurfrequently

2、inthestudyarea,whichposeagreatthreattothelivesandpropertyofthepeoplearoundthearea.Inthispaper,throughon-sitedetailedexplorationandcombinedwithresearchbyrelatedscholars,itmakesaresearchandanalysisontheformationmechanismanddevelopmenttrendofinthecollapsearea.Thestudysho

3、wedthatinthisarea,underavarietyoffactorssuchastectonics,theweathering,rootwedgingandseismicforce,barerockhascontinuedtodevelopinthestableandunstabletrend,whichwillseriouslyaffectthevillagersandhousespropertysafety.Throughdetailedexplorationandanalysis,itprovidesarelia

4、blegeologicalbasisforfurtherpreventionandcontrolproject,andhascertainguidingsignificance.关键词:崩塌区;危岩;形成机制;发展趋势Keywords:collapsearea;dangerousrock;formationmechanism;developmenttrend屮图分类号:P64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166-030引言研宄区所在地是云南省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县(市)之一,该区己发现地质灾害隐

5、患点155处,其中滑坡102个、泥石流沟26条、崩塌12个、不稳定斜坡14处、地面塌陷1处,且85%以上灾点处于不稳定状态,区内目前尚有1602户17411人不同程度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与危害,威胁资产达28674万元。区内的奉科镇、宝山乡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已被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宝山乡果乐二组崩塌、宝山乡长丰三社崩塌和奉科镇柳青村联合一组危岩就位于重点防治区内。为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步伐,科学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该区内宝山乡果乐二组、宝山乡长丰三社、奉科镇联合一组共三处崩塌隐患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为

6、下一步治理工程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1研宄区概况研究区位丁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衔接地段,兼具横断山峡谷和滇西高原两单元的地貌特征,有山地、盆地(坝子)、河谷三类[1]。区内地层发育较完整,从元古界石鼓岩群(Ptls)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以上古生界泥盆、石炭、二叠系和中生界三叠系分布较为广泛,前者主要分布于县区中部,岩性以海相中〜基性火山岩与碳酸盐岩、硅质岩、碎屑岩为主,局部地区上二叠系夹薄煤层;后者主要分布于县区南部,以砂岩、泥页岩、灰岩为主。县区北部,上述两套地层混杂出露。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以冰水堆积、冲

7、洪积、残坡积和重力堆积为主,主要分布在坝区、河谷和低缓斜坡上。从地质构造中来看,研究区处于藏滇地槽与扬子准地台的结合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构造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次为南北向。玉龙雪山以东为扬子准地台的盐源、丽江台缘凹陷;玉龙雪山及以西为属雅江地槽的屮甸褶皱带。由丁其位丁•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衔接地段,并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雨热同季,加之本区自第四纪以来地壳强烈抬升,以金沙江、澜沧江为主流的地表水系强烈深切,造成地形陡峻,使之地表迳流条件良好,并有利于地下水的循环交替,从而决定了本区岩体内的地下水不甚

8、丰富、坡降大、埋藏深的基本特征[2]。2危岩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2.1危岩形成机制2.1.1影响因素分析①地形地貌:危岩区地形均较陡,坡度40°以上,岩体突出于斜坡上,存在一定的临空面,坡肩部位易产生卸荷作用,岩体内应力重新分布,顶部卸荷裂隙发育,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