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ID:28043402

大小:183.28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2-07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_第1页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_第2页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_第3页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_第4页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德育原理第一讲德育本体论一何谓德育主要内界一、德育即道德教育二、以心育代德育三、心育学科之建设一、德育即道德教育(一)德育概念的泛化1.古代德育概念■在我国古代,“德”的本字为“总”。《说文•心部》:“总,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段注》说:“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本义是对人讲理,于已无愧。■古代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称。“德育”是近代以來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18世纪70、80年代,徳国哲学家康德(I.kant)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或“实践教育”。■英国学者斯宾塞(H.

2、Spencer)在《教育论》(I860年)一书屮,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intellectualeducation)、“德育”(moraleducation)、“体育”(physicaleducation)。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中国古代教育的儿个重要特点:■一是文史哲不分家;■二是文理不分家;■三是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不分家。■所以古代中国没有独立的所谓“德育”,徳育融入一切形式的教育中,由此形成了重德的教育传统。■“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

3、思想:1906年,又将“德育”、“智育(知育)”、“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的宗旨。■1912年,蔡元培撰文阐述新教育思想,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在其影响下,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川的术语。■“徳育”的外延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德育范围也有所不同。■人类最初的社会意识并没有分化为今天所谓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礼仪之类相

4、对独立的形态,但是的道德同社会意识的其他方面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英语巾,moml(道德的)ethical(伦理的)两个词,分别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原意都是“遵从习惯或习俗”,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等。它相当于今天所谓广义的“思想教育”(ideologicaleducation)。2、近代德育概念■近代以來社会意识形态的分化。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之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规范的成分。■西方的道德教育走14

5、独立。西方屮世纪主要通过宗教实施道德教育,近代以来西方各国试图改变这种局面,用世俗化的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在近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它的外延远远小于古代的“社会意识教育”。3、新中国成立后德育概念的演化(1)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八.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B.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一一“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徳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15H),“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屮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6、1993年2月),“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屮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年11月)C.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二)德育概念泛化之弊端■1.理论上的错乱■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等显然在指向、目的、N容、方式方法、理论基础等方而具有明显的区别,各自有各自的规律。如果浞淆这些区别,则会引发理论上的错乱,表现在:■(1)无所不包的对象等于取消了概念本身;■(2)在理论体系上存有严重缺陷;■(3)在理论上无法使人在同一个语境下对话。■2.实践上的混乱■(1)道德(思想等)问题政治化

7、,思想(心理等)问题道德化;■(2)在实践中让德育难以实现根本目标;■(3)思想、政治、道徳、法纪等教育问题相互混淆,容易采取错误的教育决策。(三)德育概念的回归■1.德育即道德教育,是以善恶判断为N容,养成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明是非、辨善恶、为善行就是道德教育的目标。■2.回归德育本质并不否定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二、以心育代德育■(一)德育外延拓展的必要性■1.从育人的内容看,狭义的道德教育显然不能涵盖育人的所有方面,而这些内容恰恰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