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

ID:28052015

大小:5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7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并没有演绎出有关科学的字样。科学,特别是近代科学,更多的是舶来品。日本人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所采用的科学,其原意是指一种系统的知识,特别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知识。而后当肉然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上时,其传统的方法论意义就进一步深化,比如《汉语大词典》屮解释,科学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前后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尽管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发生了变化,但蕴涵在其中的精神却没有变化。科学追求的仍然是客观规律,仍然是真理性的知识。简耍地说,科学精神

2、就是一个求真的精神。历史总是在某些关头出现惊人的相似。本世纪初,当人们反思屮国的问题时,不约而同地发现上个世纪初人们所呼唤的科学精神仍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要求。当人们满怀科教兴国的希望时,却发现更多的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在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和思维模式。究其因,不难发现是科学主义而不是科学精神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更多的空间。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希望之所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当然,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做这件工作的时候,就不能再像“五四时期”那样,把科学与中国传统对立起来。相反,传统文化中所

3、内涵的科学精神恰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宝贵财宮。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以及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科学的精神在于求真,传统文化中就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精神,这是一个求真过程不断延续的历史。不正视这一点,我们就无法面对现实,就无法看到统一的历史。科学精神绝不是同传统文化相对立的,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五四时期”,人们在呼唤科学的同时走上了反传统的道路,认为中国的传统中缺少科学,更缺少科学精神,于是大力提侣西方科学,完全摒弃中国学术传统。在打倒孔教的同时,也打倒了中国传统的“根”。科学就是西方,科学精神就是科学主义,人们就是

4、根据这样一些已有的对西方的浅薄印象去改造传统。结果表明,中国的旧传统是丢了,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却同吋也丧失了。现在当人们回顾“科玄论战”那场大讨论时,发现传统固然健在,如新儒家,而科学精神却仍然没有确立。另一种对待科学的潮流则是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固守自身传统,认为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我们中国都有,并且很早就有了,几乎早了西方几百年。因此我们不需要向西方学习什么东西。“四人帮”横行的时期就出现过这样的例子,有人曾指着李约瑟先生的《屮国科学技术史》傲慢地说,这部颂扬古人的书可以让他们扬眉吐气。而现在也有些人

5、借科技的负面影响,而大呼反科学。其实,鼓吹田园式的理想己是科学文化的末流。中明这两种态度是耍正确对待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主义,也不等于科学,我们既不能借反对科学主义反对科学精神,也不能借提倡科学而行科学主义之实,两者对于中国都有极大的弊端。毕竟,近代屮国的自然科学是落后于西方了。但我们不能说我们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也远落后于西方,只不过东西方科学精神的外在表现不同而已。丙方注重于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表现,中国则多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表现。而对于中国,即使在薄弱的自然科学里,也同样蕴涵着不断求真的科学精神。众所周知,中国古代

6、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峰。南北朝为第一高峰,以祖冲之、陶弘景、郦道元、贾思勰为代表;宋元时期为第二高峰,以宋慈、秦九韶、郭守敬、王侦、薛景石、赵友钦为代表;晚明是最后一个高峰,以李时珍、潘季训、徐光启、宋应星、徐弘祖为代表。三个高峰的起伏间,众多科学家勇于探索,积极求真,毕其一生精力于一书。如祖冲之的圆周率推算之精密是西方不可比拟的,这里而如果没有科学的精神,没有求真的勇气,是难于做到这一点的。郦道元遍访海内人川写的《水经注》则成为地理史上的杰作。如果说没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如何做得?即使在清代也奋王寅旭、梅定九的

7、历算考订。可以说科学之精神贯穿中国传统。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深含着科学精神。历史学作为中国最早也最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自古便蕴涵着浓厚的科学精神。古人写史最重一个“实”字,没有根据的事不可乱写。《史记》就是这样的典范,我们现在考古出來的一些资料就证明《史记》在记录一些史前史的方面是很准确的。战国时期,一位国君因为其史官敢于写实便将其斩首,而其弟一听说此事便跑来接着写史,而不改其兄之初衷。因而后代写史极重史实,因私废公为人所不齿。明太祖怕史官的故事也是流传久远了。所以古人在考订古籍经典时也更注重史实,而不是

8、权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陥于琐碎的考证,但其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不变的。即使在经学领域这种精祌也是有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把《今文尚书》奉为经典,但到东汉吋则因为《古文尚书》的出土而展开学术上的讨论。这在学术上表现为一种怀疑精神。宋明理学则是经学吸收佛学的结果,这表明一种宽容的精神。清学的系列考证揭开了疑古时代的序幕,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