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ID:28053378

大小:93.08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07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_第1页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_第2页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_第3页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_第4页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摘要:文运用granger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而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目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水平总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二者的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水平较低。制约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性及机制性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以及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发展没有实现有效结合。为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2、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推进的有机结合。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分类号:F29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1-0033-008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十二五”以后,我国进入了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协调发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运用系统经济学的耦合协同分析方法,具体测算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水

3、平及区域差异,进而揭示现阶段制约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实现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及对策。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化一般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工业化过程是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领域转向非农领域的过程;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工业化则是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而非农产业份额上升的过程(Thaker,1986)。城镇化是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非农化引发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社会从业人员由第一产

4、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该过程首先表现为城市及其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进而表现为城市资源的更为合理的利用和城市空间形态的不断优化,进而带动农村的快速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城市(城镇)和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或双轮,其互动协调发展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库茨涅茨直接把现代经济增长概括为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1]钱纳里等人对1950—1970年约100个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即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越高。[2]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具有相

5、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支撑。首先,工业化通过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部门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非农产业,并逐步变为城市居民。[3]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使城镇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并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产业部门。工业化发展还将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的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效益、低污染、低耗能的优势,其发展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产业支撑。可以说,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次,工业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工业经济持续增长,产业集聚

6、效应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使得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4]工业化发展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如先进的交通运输设备、现代电力和能源系统等。[5]没有工业化支撑的城镇化是难以持续的,拉美一些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教训值得汲取。巴西近几十年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批向城市迁移,2000年城市化率已达81.2%。但巴西的城镇化没有和工业化协调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向贫民窟,没有得到正规就业。[6]这是一种脱离工业化、脱离实体经济、缺乏坚实的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城镇化为工业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首先,城镇

7、化为工业化积聚越来越多的技术及生产要素。城镇化过程也是人力资本、技术要素等空间集聚的过程,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主要技术创新活动都是在城镇开展和完成的,城镇成为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撑平台,是人力资本提高和知识积累的聚集地。高级技工和其他高素质劳动力也都主要集中于城镇。技术、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城镇,将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利益或节约(Weber,1909),从而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其次,城镇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镇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