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初探

ID:28079343

大小:6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8

浅谈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初探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初探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初探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初探陈利平陕西省洛川县京兆九年制学校727400一、小学数学教学隐性分层施教的必要性由于学前教育的起始不同以及儿童的智力发展不同,这样,在一个班级里学牛的知识能力参差不齐,学习水平相距很大,后进牛比例明显上升,如果不釆取措施,这些学牛很有可能逃学、厌学以至于退学,他们过早地进入社会,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如何使这些学牛留得住、有学上,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显然,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我苦思冥想,抱着对每一个学牛负责乂要使有特长的学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的

2、态度,进行了因材施教、隐性分层教学的大胆实践。二、小学数学教学隐性分层的施教策略1.学生分层。教师在深入教学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语言能力、语言兴趣、学习态度、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隐性地把学牛分成A、B、C三个层次。对A层次(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从量中求质,除了课木上的基木知识要掌握外,还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弹性作用,着重培养学牛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对B层次(成绩中等)的学牛以制定与大纲要求相一致、适当提高为教学目标,强调掌握基木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化模仿为创造,增强能力,提高素质;C层次(

3、成绩较差)的学牛一般有自卑和怕困难的双重弱点,对这些中下层次的学牛可制定基础性目标,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牛的学习兴趣,变自卑为自信,树立争取进步的信心。A、B、C三个层次划分的结果仅由教师自己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再次,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按优中差三个层次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实行组合搭配,开展“一帮一”的小组合作式学习。同时,根据学牛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层次微调,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既减少了差牛的挫折感,又使得学牛间取长补短,创造了既

4、竞争又合作的良好气氛。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毕业吋可以达到高等学校应用能力B级考试水平;优秀级目标则要求学生注重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训练,力争达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或四级水平。3.教学方法分层。对C层学生采用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多层次,体现一个“推”字,多采用情感教学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B层学生采用小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多用点拨、启发教学法;A层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可尝

5、试探讨教学法和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为主。4•作业分层。在作业布置上,把作业分为基础作业(C层)、提高作业(B层)、拔尖作业(A层)三个层次。作业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C层学生的必做题,并鼓励低层次学生在完成相应作业后,尝试向高层次的练习冲刺,以发展智力,逐步缩小差距。B层次为简单综合题,布置一些巩固练习题,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他们“吃得了”。难度大的综合题或深化题设为选做题,主要由A层学生选做,以满足学优生的求知欲。5.分层辅导。辅导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6、,可以起到查缺补漏、完成教学任务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的作用。教师应充分重视该环节,对A层学生辅导吋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教会学法,树立学习的信心,主导思想是“扶着过河”,使其“到课堂,坐得住,学一点,有一点”;对B层次学生进行辅导时,要从学习的思维方法入手,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主导思想是“牵着过河”,使其“进得来,学得进,听得懂,留得住S对C层次学生辅导吋,主要是培养其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以丰富其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6•分层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应该过于简单化。分层评价与分目

7、标相对应,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三、小学数学教学隐性分层施教的意义隐性分层教学作为分层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符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参考文献⑴吴丽云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模式[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i]o[2]SkehanP

8、IndividualDifferencesinSecondLanguageLearning[M].London:EdwardArnold,1989。[3]沈杰面对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J]•北京教育,1997,(6)-43-44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