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正义》楚本、中华本误改辨正.doc

《周礼正义》楚本、中华本误改辨正.doc

ID:28111343

大小:40.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8

《周礼正义》楚本、中华本误改辨正.doc_第1页
《周礼正义》楚本、中华本误改辨正.doc_第2页
《周礼正义》楚本、中华本误改辨正.doc_第3页
《周礼正义》楚本、中华本误改辨正.doc_第4页
《周礼正义》楚本、中华本误改辨正.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礼正义》楚本、中华本误改辨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周禮正義》楚本、中華本誤改辨正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項目“《周禮正義》點校本訂正(1275)”、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考工記》名物新證(11BYY066)”成果。本文承蒙裘錫圭先生審閱指正,謹致謝忱。顏春峰1汪少華2(1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晚清經學大師孫詒讓“是清儒主流中的最後一位大師,也是現代學術研究領域裏的一位開山大師”姜亮夫《孫詒讓學術檢論》,《浙江學刊》1999年第1期。,其代表作《周禮正義》“總結了清代樸學家們考證禮制的成果,解決了許多糾紛

2、的問題”,“集《周禮》之學的大成,特別是把清代考證家的精言勝義,收采無遺,替我們做了總結賬的工夫,是研究古代禮制的重要參考書”張舜徽《中國歷史要籍舉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49、45頁。。《周禮正義》鉛印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董朴垞《孫詒讓著述考略》(《溫州師專學報》1980年第2期):“家刻本,日本鉛鑄,盛杏蓀出資製版。”,是爲“乙巳本”。此爲孫詒讓自校的定本孫延釗撰,徐和雍、周立人整理《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24頁:“夏,《周禮正義》鉛版鑄成,有自

3、校初印本,凡十六冊。”董朴垞《孫詒讓著述考略》:“孫氏自校初印本,誤字少,爲最後定本。”,但印刷粗劣,字跡不清,不便閱讀。1931年,篴湖精舍以楚學社本補校木刻,字大清晰,校改七百多處,是爲“楚本”。1987年,中華書局點校本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次印刷。以乙巳本做底本,以楚本做工作本進行點校,又校改200多處。全面考察楚本和中華本的校改,發現前者誤改竟超过300處,後者也有近20處誤改。楚本初刻原校、補刻覆校者均爲楚地名家楚本的實際主事者是周貞亮。據

4、其跋《周禮正義》所述,楚學社初刻原校者有:黃福、傅廷儀、孟晉祺、彭邦楨、劉洪烈、易奉乾、郭肇明、帥培寅;篴湖精舍補刻覆校者有:龔寶琅、甘鵬雲、王葆心、周景墀、周貞亮、秦鳳宣、胡大華、劉炳先、高建堮、羅樹衡、張則川、鄧一鶴。,中華本更是沾溉一代學者的古籍整理範本,探究其校改失誤,分析致誤之因,勢必爲當今古籍整理提供有益的借鑒,從而減少古籍點校的錯誤。(一)不注意校釋術語:1.乙巳本:案:受其幣,幣與《大宰》、《大府》“幣餘之賦”義同。幣當讀爲敝,敝即官府所用之餘也。鄭、賈並如字釋之,非經義,詳《大宰》疏。

5、楚本將“幣當讀爲敝”改爲“幣鄭讀爲敝”,中華本從之(479頁。爲了便於核對,以下頁碼均爲中華本)。按:“讀爲”與“如字”相反相對,例如孫疏1567頁“釁浴字當讀爲薰,而釁廟、釁器讀如字”。“讀爲”破通假,孫疏157頁引段玉裁界定“讀爲”:“凡易字之例,於其音之同部或相近而易之,曰‘讀爲’。”孫疏1180頁“和亦當讀爲宣……和宣字通”,76頁引俞樾“過字當讀爲禍,古禍過通用”,2274頁引俞樾“土當讀爲度……土度古通用”,3534—3535頁引王引之“發當讀爲撥……古字撥與發通”。“讀爲”前往往有“當”字

6、,表示認定,又如420頁“井匽當讀爲庰匽”,657頁“政當讀爲征”,1017頁“舉亦當讀爲與”,2029頁“舍當讀爲釋”,3282頁“稅當讀爲捝”。再看《司書》“受其幣”之“幣”,鄭、賈並如字釋之。孫疏認爲“非經義”,而從王念孫說讀爲“敝”,故乙巳本表述爲“幣當讀爲敝”。《大宰》孫疏引王念孫說:“幣當讀爲敝……凡物之殘者皆謂之敝餘……先鄭前一說以幣餘爲百工之餘,差爲近之;後一說謂使者有餘來還,則誤以爲幣帛之餘矣。後鄭云‘幣謂給公用之餘’,已得其義;而又云‘占賣國中之斥幣餘幣,當以時用之,久藏將朽蠹’,則

7、亦誤以爲幣帛之幣。豈知幣爲敝之叚借,讀當如其本字乎!”孫疏認爲“王說尤精確,足正二鄭之誤”(98—99頁)。楚本將“當讀爲”改爲“鄭讀爲”,破通假的認定方就從孫疏變作鄭注,以致出現“鄭如字釋之”與“鄭讀爲敝”自相矛盾的說法,大誤;中華本漏校而未予糾正,以訛傳訛。(二)不注意表述方式:2.乙巳本:《说文·?部》云:“?,習也。”重文“肄,篆文?”。经典皆从篆文。楚本將“经典皆从篆文”改爲“经典皆从重文”,中華本出校(1462頁):“重”原訛“篆”,據楚本改。按:《说文·?部》:“?,習也。肄,篆文?。”(

8、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79年,第65頁。對照孫疏所引可知:孫疏這裡所謂“重文”指的就是“篆文”,所以乙巳本說“经典皆从篆文”不誤,楚本不明孫疏引《说文》之例而誤改。孫疏引《说文》所添加的“重文”,就是指下文緊接的“篆文”、“古文”或“籀文”,這一特點無一例外。例如《說文·?部》:“?,捕魚也。漁,篆文?,從魚。”(漢)許慎《說文解字》,第245頁。孙疏30頁引作:“?,捕魚也。”重文“漁,篆文?,從魚”。《說文·火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