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

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

ID:28161288

大小:18.4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_第1页
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_第2页
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_第3页
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_第4页
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城市跨江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皖江城市的具体特点和发展情况,从推动城市化进程、充分利用沿江交通设施、沿江城市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政府实施政策扶持四个方面分析了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实现体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划;统筹规划,实现皖江两岸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过江通道,为跨江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枢纽;重视沿江城

2、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四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皖江城市;跨江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战略  一、文献综述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纵观国内外沿江城市的发展历程,大多都经历或正在考虑走跨江发展的道

3、路。国外有伦敦、巴黎、新德里、圣彼得堡、首尔等,国内有上海、南京、武汉、天津、重庆、广州等都是跨江发展城市[1]。经验表明,沿江城市跨江发展有利于开拓市场空间、有效利用岸线资源、优化内部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关于滨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少,国外有部分学者对一些城市的跨江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国内针对这一方面的专门研究也不多见。丁家云,雷勋平从缩小城市南北差距、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方面剖析了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必要性,从政策驱动、示范区推动、经济实力带动和交通格局触动阐述了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了制定跨江发展总体

4、规划,理清跨江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皖江城市交通设施,做好大桥经济等六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和对策。王傲兰主张跨江发展不必非得进行区划调整,在现行体制和区划不变的前提之下,同样能够实时跨江发展;董伟认为城市空间的拓展与产业发展一体两面,互动互促,围绕建设“现代化江北新城”功能定位,结合高端产业发展条件和区域资源禀赋,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的产业选择,并为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性的保障;李俊峰等人对上海市跨黄浦江发展过程和机理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上海市跨江发展经历了萌芽、发育、加速发展和稳定发展四个阶段,得

5、出各阶段在空间形态、产业发展与布局、空间拓展强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结论;夏非基于城市跨江发展的原因与机制等理论,分析论证了当前南京选择全面和加速推进跨江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南京实施全面和加速推进跨江发展的一1些策略,如加快构建合理的跨江交通格局;处理好江北新市区与南京城市整体功能的互补性与独立性关系;实施沿江岸段的合理功能分区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  二、皖江城市发展概况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

6、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皖江城市总面积为万平方米,占安徽省整个土地面积的的54%。皖江城市带拥有马鞍山马钢、芜湖奇瑞汽车、合肥江淮汽车、马鞍山星马汽车、铜陵有色、安庆石化、芜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这一区域集中了安徽全省80%的汽车企业、

7、83%的钢铁企业、71%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和92%的家电生产企业,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家电等优势产业在安徽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如下表所示,XX年,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11000亿元,占全省比重由XX年的%上升到%,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XX年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总数为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2%、46%、66%、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3%,各市的污水集中处理率基本上达到75%以上。以上情况都说明皖江城市带内各项发展指标已在安徽居主导地位,成为带动安徽经济的“发动机”。 

8、 皖江城市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