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阐述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初探论文

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阐述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初探论文

ID:28170256

大小:75.6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08

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阐述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初探论文_第1页
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阐述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初探论文_第2页
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阐述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初探论文_第3页
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阐述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初探论文_第4页
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阐述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初探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阐述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初探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阐述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初探论文[摘要]明代太仆寺因管理马政之需,掌握着大量马政资源。明中叶以降,随着赋役折银制和货币a银化的展开,马政资源相继转化成白银收入,太仆寺因之兼具财政机构性质,衍生出财政管理职能。通过征收、库存和支出三个方面的管理,太仆寺对其财政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致使常盈库名符其实,常有盈余。至嘉、隆之际,常盈库积存白银达一千余万两。对当时国家财政产生了巨人影响。[关键词]明代中后期,太仆寺,常盈库,财政管理[]A[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6-0020-

2、06明代太仆寺是受兵部领导、专管马政的屮央行政机构,秩从三品,设卿、少卿、寺丞、典簿等官。“卿掌牧马之政令,以听于兵部。少卿一人佐寺事,一人督营马,一人督畿马。寺丞分理京卫、畿内及山东、河南六郡孳牧、寄牧马匹”。自成化叫年始,太仆寺还设有常盈库,用于贮藏备用马价银,置大使一人对其进行管理。明代实行两京制,故在南京也有太仆寺,称南京太仆寺,管理南直隶的马政,其品秩及机构设置与太仆寺基本相同。本文所论太仆寺包括南京太仆寺在内。在明代马政属军国大政,备受历朝统治者重视。明太祖说:“马政国之所重。”嘉靖时内阁首辅夏言也

3、曾说“国之大事在戎,戎之大用在马”。因此,马政连同其主管衙门太仆寺很早就受到史学界关注,至今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然而,已有研究几乎都未能超出马政的范围。其实,太仆寺因管理马政之需,掌握着大量财政资源。明中叶以降,随着赋役折银制及货印白银化的展开,这些财政资源相继转化为太仆寺的白银收入,太仆寺为此修建了自己的银库——常盈库——以资存放。此后,太仆寺管理马政的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即由实物管理逐渐转向货币管理。原本作为单纯马政机构的太仆寺,因之兼具财政机构的性质,衍生出财政管理的职能,对明屮后期的国家财政产生了重要影

4、响。这被以往的研究者所忽略。笔者拟以财政视角对明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及其对国家财政造成的影响做初步探讨,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马政资源的白银化及太仆寺财政管理职能的出现太仆寺因管理马政之需,掌握着马户、牧马草场、马匹等大量马政资源。马户,即养马人户,是指被朝廷强制性地编金、以给朝廷养马为主要徭役的民户。由于养马属重差,政府一般编佥丁粮多的上、中等民户为马户。编佥的原则,或论人丁数(如若干丁养马一匹),或按田地数(如若干顷养马一匹)。论人丁编佥者,免该人丁其他徭役;按田地编佥者,免该田地之税粮。可见,马户的实质

5、,是免役之人丁和免粮之田地,是朝廷用以实现养马徭役的物质基础。据统计,弘治时期太仆寺掌握养马人丁逾68万,田地16.2万余顷。牧马草场指供马户牧养马匹的场所。在明代,“各该养马地方,俱有牧马草场”,其面积达3.6万余顷。马匹指马户利用牧马草场孳牧的马匹。其中有种马、孳生马驹和备用马之别。种马指专门用于繁殖马驹的成年马匹,弘治六年始其数量额定为12.5万匹,其中公马2.5万匹,母马10万匹。孳生马驹指种马繁殖的马驹。朝廷规定一般每两年向每匹母马征收一匹马驹,母马额数为10万匹,则年均课驹约5万匹。备用马,又称“寄

6、养马”,始于正统十四年,指从种马孳生的马驹屮挑选出来寄养于京府(即北直隶所属府份),以备不时调兑征伐的马匹。其额数起初每年为2万匹,弘治后稍有变化,多时3万余匹,少时2万余匹,而以2.5万匹为常。在明前期实物财政体制之下,太仆寺对其马政资源的管理具体表现为对上述实体资源的管理,如对马户的编佥、对牧马草场的清查、对各类马匹的清点、解送、关换等。由于太仆寺的宗旨是向国家提供马匹,所以在各种马政资源中,马匹是其管理的重点和中心。明中叶以降,随着赋役折银制及货币0银化的展开,本质上属于赋役的马政资源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向

7、白银转化,如马匹则通过本色改征折色收取折色银,牧马草场则通过出租征收租银,种马变卖后向马户征收草料银等。随着马政资源逐渐转化为白银,太仆寺的白银收入日渐增加。太仆寺宥稳定的G银收入始于成化二年,成化四年修建常盈库以资存放,起初仅三万余两,后来不断增加,其实际收入至正徳八年增至近18万两,嘉靖七年达36万余两,之后增K:更快,相继突破40万、50万、60万、70万大关,至隆庆二年高达78万余两,隆、万以降有所减少,但仍保持在40万至60余万两之问。这些银两来源于以提供马匹为目的的马政资源,原则上专供购买马匹之用,

8、故称“马价银”。大量马政资源转化为白银收入后,太仆寺的性质仍是马政管理机构,其宗旨仍是向国家提供马匹,但提供马匹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直接提供马匹,转变为间接提供马匹,即从常盈库中出银购马给请马单位,或直接支付银两给请马单位供其购马。太仆寺对马政资源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对马政实体资源(马户、牧马草场、马匹等)的管理转变为主要对货币(常盈库白银)的管理,如各类马政资源的改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