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观潮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观潮教案

ID:28180737

大小:7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8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观潮教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观潮教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观潮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观潮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观潮》教案寻乌三中林立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层次,理解内容。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4.赏析课文,体会本文“精美”特色。5.理解主题,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学习弄潮儿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清层次,理解内容和主题。教学难点:赏析课文,体会本文“精美”特色。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什么?(同学们说《观潮》)那好,我们一起来观潮——看大屏幕(播放视频)。二、助读资料1.欣赏《

2、观潮》视频。2.快速阅读关于钱塘江潮及其成因的资料(多媒体展示,对钱塘江潮及其成因作个初步了解)。“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东坡曾这样称赞钱塘江大潮。李白有诗云:“耵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农历八月要从东海回趟娘家,气势非凡,雄伟壮观。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宋朝最盛。观潮现在浙江海宁,但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帘。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钱塘江人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

3、潮被狭窄江道约束,便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C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3.作者简介:周密(1232—1298),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晚年号叫水潜夫,宋末曾任地方官。宋亡,入元不仕,隐居湖州弁(bbn)山。能诗文,善书画,著述颇丰,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等,其中好些诗文写了对南宋时期人、事、景的回忆。浙江湖州人。周密《观潮》一文被许多学者专家称为“文质兼美、精彩灵动”的精品美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两个):诵读和欣赏。二、诵读,领会

4、文意(学生自主学AI,教师适当点拨)1.同学们,读文言文应注意哪些基本要求?(学生说,教师点拨)明确: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并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味道。2.学生试(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3.教师诵读,要求:听清字音、停顿、节奏,读出气势、感情和文言文的味道等(这是对学生刚XT朗读中出现问题的纠正)。4.学生访(齐)读——按刚才的要求读好(这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5.学生译(自由)读,要求:分四组,每组一段,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一边读■-边抓住各自段落的重点词句,进行疏通文意。6.教师出示幻灯片:翻译(个别)关键字词。如

5、:口头解释加点的重点词语。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円为盛……友其远出海门,伋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望”是古人对农历/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②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③吴儿善泅者数百,哲披发文身……出没于鲸波万仞中。④饮食百物皆僮宣常时……星席地不容般也。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层次,理解主题学生边读边思考或讨论,文章可分四层也可分二层,怎么分,如何概括层意?教师点拨,明确:四层:第一段:写江潮之雄;第二段.•写

6、演习之威;第三段:写弄潮之勇;第四段:写观潮之盛。二层:第一层为前三段,描绘江中壮美之景(三个典型场景: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第二层为第四段,记述江边盛况。(或者:第一层为第一段,雄伟壮观的风景画;第二层为后三段,情趣横生的风俗画。)问题1:课文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意图?(明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怀恋故国的感情,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问题2:这些A容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我们来寻找分析一下文章的奥妙,这些奥妙正是文章的精美之处。(自然过渡到第二个教学活动)三.欣赏,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教师适当点拨。1.学生一齐诵读课文(读出文章一点之美)。2.学生分小

7、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探究,大胆发言,展示讨论成果(说出文章一6之美)0g灯片显示:合作学习、思考、讨论、探究试着寻找并大胆分析说明文章的一点精美之处:语言生动之美、结构层次之美、内容之美、场面描写之美、手法(修辞等)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分析小结:1.美在结构的灵动、层次的清晰。文章共四段,可分四层,也可分二层。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样的结构层次,清晰、灵动,匠心独运。2.美在风景和风俗相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