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

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

ID:28187186

大小:57.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_第1页
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_第2页
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_第3页
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_第4页
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DOI:103969/jissnl674-9391201703013[摘要]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最有代表性的羌文化遗存。其舞歌以羌语演唱的古老民歌为主,其舞蹈动作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以“顺手顺脚”为基本舞蹈形态,舞姿独特,简约舒畅,节奏感强,是羌民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北川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对北川民间艺人的走访,并比对一些宝贵的资料,对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的舞蹈及音乐特点进行了分析,以便使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北川人,能够不忘初衷,守住根基,将传统的萨朗舞进行生态、有序的传承和发展。[

2、关键词]北川羌族;萨朗舞;以顺为美;生态传承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03-0090-05作者简介:张玉,瑶族,湖南长沙人,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教师,研宄方向:民族民间舞蹈。成都崇州611230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秦以前的羌族主要在大西北地区活动,以游牧为生,过着原始部落的生活。因此《说文解字》对“羌”的解释为“西戎牧羊人”。秦以后的羌族,由于战争及生存的种种原因,有些部落逐渐向东南迁徙,其中有几支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成为目前保留着羌文化传统的部族,岷江上游地区也成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地,包括茂县、汶川县、理县

3、、都江堰市、黑水县、松潘县、九寨沟县以及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羌族主要聚居在北川西北部的青片乡一带,其西北与松潘、茂县接壤,东面与北川白什为邻,这一地区西高东低,大山重叠,沟壑交错,西面有起源于播旗山的尚干河,北面有发源于考满山峪的正河,两河相汇于青片河,经底坝乡流入湔江。青片乡历史上有过多次行政划分的变更,与羌族主要聚居地茂县关联紧密。据乔氏宗谱记载,北川羌族的祖先是明朝末年由茂州勒右山迁徙而至。《茂县志》第二节“近代县城”也记载:“30年,将北川县青片河东岸划入茂县......1952年12月,经茂县、北川两县协商,将联合乡朱史坪、从乃山、雅梁子为界,

4、再次将亚坪村、许家湾两处划给北川。”[1]因此,青片的羌文化传统至今保存较为完整,而北川羌族“萨朗舞”最原生态的形态也来自于青片一带的羌族,只是如今的萨朗舞不仅仅是青片乡羌人的传统舞蹈形式,而且作为北川民族文化的象征被保留传承并得到广泛地弘扬,如今来到北川新县城,在巴拉恰每天都有羌汉民众自发或有组织地跳萨朗舞。一、羌族“萨朗”的表现形式传统羌族歌舞主要分为宗教歌舞和世俗歌舞两类。前者主要有羊皮鼓舞和刍舞,后者以萨朗舞为主。这两类舞蹈都是以集体歌舞的形式展现,较少突出个人舞姿,通常也无乐器伴奏。参加人数比较随意,一般到达现场的羌人都会随机加入舞蹈行列,每支舞曲

5、不限制人数,舞者边歌边舞,并伴以踏地声、呼喊声、击掌声协调表演。羌族诸神崇拜的风俗使羌人的祭祀、法事、农事、礼仪和节日庆典都非常多,而在这些活动中,都伴生着相应的歌舞表演,既有祭祀性歌舞,通常也有萨朗舞。在羌族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萨朗舞”。“萨朗”是羌语音译,借用羌族学者陈兴龙教授对萨朗的定义:“是羌族各种唱腔、唱词和舞蹈动作完全不同的歌舞形式的总称,是羌人对高山、羌寨、白云蓝天、深谷大川、春夏秋冬、激流江河等自然景观和社会历史、神祗圣灵、人情事故、喜怒哀乐等人间万象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2]从这一定义来看,萨朗的内容十分丰富,是羌族文化的积淀,羌

6、民智慧的结晶。萨朗在某些地区也曾被称为“锅庄”,因与藏族的“锅庄在形式上相似,都是载歌载舞的圆圈舞,但其实有着本质区别,除了舞蹈动作和舞歌风格不同以外,锅庄和萨朗围着圆转动的方向不同,萨朗“动作简单,在圆圈的队型上沿逆时针方向行进,这一点就不同于藏族的锅庄。因为藏族的锅庄是顺时针方向行进,与其手转经的方向一致。[3]这与藏族信仰佛教和羌族诸神崇拜有关联,藏族全民信仰佛教,他们认为转经、绕塔、跳舞等,均需顺时针旋转才具有功德,而羌族最早的巫神崇拜则惯用逆时针环绕进行祭祀活动。萨朗根据表演场合的不同可分为喜事萨朗、忧事萨朗和一般萨朗三种形式。喜事萨朗主要用于婚礼

7、、节庆,其舞歌相对活泼,舞姿轻快,表演形式较为自由、随意。喜事萨朗流传最为广泛,在羌族地区各个村落,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这种风格的萨朗;忧事萨朗主要用于丧葬和祭祀活动中,这种萨朗动作比较固定,音乐缓慢,有代代相传的基本队形,主要在茂县、汶川等羌文化保留较好的地区流传,北川及其他汉化较严重的羌族地区较少留存,其传承人群也以中年以上的羌民为主。如汶川绵令镇至今流传着的忧事萨朗《罗罗切》:“歌词大意是给过世的老人换新衣服、头帕、衣服、腰带、裤子和鞋子等,从头部到脚,身上所戴的配饰都换成新的。”[4]其舞蹈队形分成男女两排,男人在前排领歌领舞,女人歌唱和动作同男人一

8、样,在后排合舞。两排男女围成圆圈舞蹈,其动作较为单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